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群雄逐鹿,经过大浪淘沙,最后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豪杰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主宰。然而,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的创业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和曲折。
刘备的艰难起步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爆发,他在这一时期首次出山,然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刘备的征战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直至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一带站稳脚跟之前,他的命运几乎充满了失败和挫折。然而,他能够挺过这些困境,主要依靠的是他建立起的良好声誉。这份声誉使得他在被敌人赶得东奔西走时,总会有人伸出援手,给予他喘息的机会。即便是刘备的宿敌曹操,也曾在刘备被吕布打压之时,宽容地收留了他,还给予了他相当不错的待遇。
刘备的良好名声并非偶然,而是他在长期的历练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个人魅力所建立起来的。起初,刘备并没有雄厚的家世背景,更不是以自己的家乡为立足点去创业。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若没有足够的名声,刘备是很难在乱世中突围的。因此,早在他担任平原县令时,刘备便凭借着有限的兵力,先后帮助管亥救北海孔融、助曹操打败徐州陶谦,逐渐积累起了声誉,并在当时获得了“仁义”的名头。几乎所有人都夸赞他,除了敌人,袁绍甚至称刘备为“弘雅有信义”,这句话正是刘备当时名声的真实写照。
然而,随着刘备的征战逐渐深入,特别是在后期,他的名声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当东吴的大将吕蒙劝说孙权攻占荆州并攻打关羽时,他对刘备的评价则充满了敌意,认为刘备“矜其诈力,所在反覆”。显然,吕蒙的这一说法有着个人情感的成分,同时也反映了东吴在争夺荆州时,视刘备为敌人的立场。实际上,吕蒙的话并非毫无根据,在当时的刘备身上,这些看似指责的话其实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在乱世之中,名声往往成了束缚,一个人的良好名声实际上也成了他的枷锁。刘备为了维护自己的仁义之道,往往无法做出果敢的决策,甚至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举例来说,当刘备在徐州时,曾因维护自己的名声,收留了袁绍和袁术都不愿接纳的吕布,结果反而被吕布夺走了徐州,这也成为他在赤壁之前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刘备如果想要在争霸之中有所作为,他的仁义之名常常让他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直至“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继投身刘备麾下,刘备才真正发生了转变。在两位智囊的影响下,刘备渐渐摒弃了之前的仁义观念,开始转向更加现实的“枭雄”之道。诸葛亮的《隆中对》便是一大转折点。在与刘备的初次相遇中,诸葛亮便直接建议他占据荆州和益州。那时,刘表尚未去世,诸葛亮一句“而其主不能守”便轻描淡写地建议刘备准备好抢夺同宗的土地。而对于益州的征服,诸葛亮更是表示,由于“刘璋暗弱”,完全没有必要顾忌同宗之情,直接攻占益州即可。
诸葛亮是第一个明确告诉刘备,他不必再拘泥于所谓的“名声”,而应当关注实质利益的人。刘备对这种建议深感认同,可能也厌倦了寄人篱下的日子。然而,即便是经过了《隆中对》的深思熟虑,刘备还是在面对刘表去世后的局势时,犹豫了很久,不敢立即行动,担心失去自己一贯的形象。
然而,事情最终发生了转变。在刘表死后,诸葛亮劝刘备迅速出兵占领襄阳,然而刘备依旧没有马上行动。直到刘备的野心不断膨胀,他才真正开始行动,先后通过与敌人曹操争夺荆州,并从妹夫孙权那里借得一部分荆州的地盘,这一过程的背后,尽管他仍试图维持一些“仁义”的面子,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脱离了他原有的名声与形象。
此时,庞统也投身于刘备的阵营,他比诸葛亮更加激进。在刘璋派人请求刘备帮助抵御张鲁时,庞统毫不犹豫地劝刘备趁机夺取益州。面对庞统的劝说,刘备再度展现了自己的内心挣扎,表示自己不能为了小利而丧失天下的信义。庞统则直言,在乱世中,仁义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而应该懂得“权变”,他认为刘备应该抢夺益州,事后再厚待刘璋。
由此,刘备彻底放弃了仁义之道,开始在野心的驱使下,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这一转变为刘备之后的蜀汉江山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彻底与他曾经的仁义形象告别。从此,刘备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枭雄。
不论如何,刘璋并没有对刘备做出任何挑衅,而且因为刘备曾有过良好的名声,才会放心邀请他入益州帮忙,最终却是引狼入室。这一切发生后,刘备在荆州南郡的行动让东吴吕蒙对他心生不满,最终口出讥讽。刘备的前半生被誉为仁义的刘皇叔,而后半生则变身为枭雄刘备,这样的转变是否正确呢?诸葛亮和庞统是否应该为此负责?
实际上,在刘备、诸葛亮和庞统的心里,他们从未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就算历史上对刘备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他们心中最崇高的目标始终是“复兴汉室”。在古人的价值观中,“复兴汉室”才是最高尚的追求,因此,刘备所做的种种“非仁义”的行为,也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采取的不得已之举。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