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的一个日子,安徽省无为县的马家坝村迎来了一队敲锣打鼓的队伍。队伍的前头,有人捧着一面奖状,奖状上赫然写着“渡江特等英雄马毛姐”。这一消息让村里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跑去马毛姐家报喜:“小毛姐,快出来看啊,人家给你送奖状和奖品来了!”
马毛姐走出家门,果然看见一群人正站在门口,胡陇船泊站的同志们已经为她送来了奖状和奖品。可是,马毛姐却一再表示拒绝:“这怎么可能?我根本没有评功啊,没这回事!”
周围的邻里朋友听了,都不禁感到困惑:为什么特等英雄的称号会不明不白地落在马毛姐头上呢?胡陇船泊站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搞错,确实是马毛姐获得了“特等英雄”的称号,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5年2月,马毛姐出生在无为县的马坝村。她的家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渔民的生活艰辛,马毛姐的父母曾先后生育了16个孩子,但因为贫困和艰难的生活,8个孩子夭折,剩下的8个孩子艰难生长。马毛姐在家中排行老三,最初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大家都叫她“三姐”。
马毛姐的家庭以船为家,她和家人常年生活在长江上,迎风破浪。她从小便能熟练地撑篙、扯帆、掌舵,撒网捕鱼,逐渐成为一名娴熟的渔家女孩。
然而,国民党军队溃败后,他们强行征调渔船渡江,许多渔民在秘密中将船隐藏或沉入内河,家中的生计也因此陷入困境。马毛姐的家境愈发困苦,父亲因心情郁结生病了。幸好,解放军及时送来米粮等物资,才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勉强度过了难关。
马毛姐从心底感激解放军,决心不再出海捕鱼。她像是脱缰的野马,眼睛紧紧盯着解放军的宣传工作与训练,而解放军的战士们也十分喜欢这位聪明又灵巧的渔家姑娘。
1940年,国民党打算抓走马毛姐的父亲,这对于家里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亲是家中的唯一劳动力,失去了他,家里如何维持生计?国民党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赎回父亲必须交出三担大米。但马毛姐的家庭穷得只剩下空船,为了保住父亲,母亲只得将唯一的女儿马毛姐卖给渔霸做童养媳。
在离家的那一天,年仅7岁的马毛姐跪在母亲面前,泪如雨下:“妈妈,不要把我卖掉,我在家里帮你做事。我可以忍饿,我不要吃饭。”
母亲和父亲心如刀割,但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马毛姐在渔霸家中度过了两年艰难的时光。她经常遭受饥饿、冻饿以及暴力虐待。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成功逃脱了渔霸的掌控。但她担心会牵连家人,便一直流浪了三年,直到终于回到家中。
某年春天的一天,马毛姐发现村里聚集了一些人,她挤进人群,发现一张布告贴在墙上。布告内容提到解放军准备渡江,征募船只以便将解放军送到江南解放全中国。渔民们并不了解解放军,只好将船藏起来,安排孩子们守夜。马毛姐偷偷跑回家,告诉哥哥马胜宏,并且决定要帮忙,兄妹俩瞒着父母,悄悄地将船起出来,前往离家数里之外的地方报名参加。
夜晚,一名和蔼的中年男子悄悄来到马毛姐家,说道:“别怕,我们是解放军,专门打蒋介石,帮助贫苦的百姓,快带我们去见你的父母吧。”
马毛姐心里没有丝毫害怕,觉得他们是好人,便将这些解放军带去见父母。交谈中,她得知这些人是解放军侦察队,正在寻找船只来渡江。她的父母答应借出船只,支持解放军。
2月的一个深夜,马毛姐和哥哥熟练地划着船,从芦苇荡中悄悄地穿行,躲过了敌人的探照灯,顺利将解放军侦察兵带过了长江。侦察兵经过村民的帮助,装扮成工人混入敌阵,传递情报,而马毛姐则以小商贩的身份穿梭在工事之间,巧妙地完成任务。
解放军为了渡江,动员了大量的船只。然而,在报名初期,船只数量远远不足。马毛姐和哥哥熟知邻里渔民的藏船情况,主动向解放军提供情报,动员了200多条船参与渡江任务。解放军在船泊站集结了这些船只,展开紧张的训练。解放军大部分来自北方,水性较差,水手们便教他们游泳、划船和掌舵等技能,军民同心,准备为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
1949年4月19日,解放军召开战前动员会,气氛激昂。然而,当讨论到突击船时,气氛一度凝重。突击船必定会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极其危险。年仅15岁的马毛姐悄悄参加了这次会议,大家都以为她只是个孩子,不敢让她上突击船。谁知她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家小船愿意参加突击船!”
首长们都惊讶不已,但随即为她的勇气点赞。
4月20日晚,马毛姐和哥哥的船被选为突击船,载着30名解放军指战员。他们刚刚出发,便遭到敌军的猛烈炮火攻击,弹片四散,枪炮齐鸣。马毛姐毫不畏惧,一边奋力划船,一边高喊:“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