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唐朝时期,社会上盛行“以胖为美”的观念,这一点如今在许多影视剧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几乎成为了唐朝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审美观念,和今天在非洲某些部落中流行的“以胖为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在一些地方,越胖的女性反而越容易嫁得出去。某些部落的父母甚至会在女儿出嫁之前,刻意增加她们的体重,通过大量进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增肥训练班,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减肥班。尼日尔曾举办过一场名为“胖女人美女人”的选美比赛,获胜者能获得2000斤土豆和1000斤玉米作为奖励。
虽然唐朝与现代非洲部落都崇尚胖体型的美,但在审美理念上,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唐朝与非洲部落的“胖”并不完全相同。唐朝时期的“胖”并非单纯的肥胖,而是指体态丰腴、健康、富态的女性形象。从唐朝的仕女画和唐三彩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女性都呈现出自然、丰满的身形,而非显得臃肿。这种丰满的身材象征着一种优雅与安逸,才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美丽。
与之相比,非洲部落的“胖”则更多是指极度肥胖,身形膀大腰圆,显得有些臃肿,缺乏灵活感。因此,唐朝和现代非洲部落的审美观念,虽然都崇尚胖,但它们对“胖”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
那么,为什么唐朝和非洲部落的社会会形成这种“胖美”的审美观呢?我们先从非洲部落说起。非洲许多地区食物短缺,家庭生活条件差,而体型丰满的人通常代表着这一家庭食物充足,经济状况较好。由于在这些地方,贫困家庭的女性往往很难长得胖,因此,胖女性的出现也自然成为了财富和健康的象征,表明丈夫有能力养活妻子。因此,“胖”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越胖就越能证明家庭经济优越。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的“胖美”并非偶然。首先,唐朝皇室有一半以上的鲜卑族血统,而鲜卑族本身就是以胖为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便是鲜卑族出身,且身形丰满、富态。鲜卑族的审美观念深刻影响了唐朝皇室的审美标准。此外,唐朝的审美也受到了汉族传统“以瘦为美”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体态丰腴为美”的审美观。
另一原因是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朝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那些身体强壮、能够存储脂肪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因此,胖人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到了唐朝,基因的遗传使得胖人越来越多,而他们的生存能力也间接影响了唐朝的审美标准。
再者,唐朝的经济相对繁荣,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粮食充足。唐朝是一个包容并蓄的时代,饮食习惯也开始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肉食和奶类食品的摄入量大幅增加,人民的体态也因此变得更加高大和结实。大量肉食的摄入让女性体态丰腴,符合当时的审美趋势。
综上所述,唐朝的“胖美”观念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它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富足、以及皇室鲜卑血统的影响密切相关。然而,唐朝的审美标准和非洲部落的审美标准,尽管都与“胖”相关,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唐朝注重的是丰腴的体态与健康,而非洲部落则更加看重的是极度的肥胖和财富的象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两者的审美标准等同起来,二者在审美理念和社会意义上依然有着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