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比如明朝的宁远防线、清朝的八旗制度等。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明清两朝之间的战略博弈。起初,明朝凭借强大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清朝的战略包围。可是,仅仅过了十几年,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清朝逐渐反转了局势,最终形成了三面包围明朝的有利态势。那么,明朝究竟在战略上出现了哪些失误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清朝的崛起过程。1616年,努尔哈赤自封大汗,建立了后金政权。在后金建立初期,政权的力量仍显得相当薄弱,甚至未能完全统一建州各部。对于当时的后金来说,明朝无疑是一股庞大的存在,令其难以招架。明朝手握战略主动权,决定采取果断行动,力求扼杀后金政权的崛起,重演“成化犁庭”的经典场景。
到了1619年,明朝调动了七八万精锐部队,并联合李氏朝鲜、叶赫女真等力量,对后金展开三面包围,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明朝、李氏朝鲜和叶赫女真在战前几乎将后金困于四面楚歌,战略形势对明朝极为有利。然而,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明朝出动的四路大军中,竟有三路部队全军覆没,明朝不得不迅速转入战略防守,丧失了主动进攻后金的能力。
此后,后金政权成功稳固了基础,并迅速消灭了叶赫女真这一潜在威胁,接着对明朝辽东地区发起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攻占了铁岭、开原、辽阳、沈阳、广宁等重要城市,明军屡战屡败。辽东地区的失守使得明朝只能依赖松锦防线来进行抵抗,并采取“守坚城,用大炮”的防御策略,尽量避免与后金进行大规模野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几次成功击退了后金的进攻,甚至使用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本人。
然而,随着后金政权逐步解决了南面松锦防线的威胁,东面依旧拥有李氏朝鲜的支持,西面还有强大的蒙古林丹汗部,局势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林丹汗部号称兵力达到40万,实力不容小觑。为了联合遏制后金的崛起,明朝投入了大量金银、丝绸和茶叶等资源,试图拉拢林丹汗。这一策略初期效果显著,林丹汗也积极加入到反对后金的联盟中。然而,明朝对于林丹汗的态度却经常反复,时而冷漠,时而热情,这让林丹汗产生了动摇。最终,后金抓住机会,实现了反击。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展现了更高明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皇太极继位后,迅速调整战略,着手打破明朝的战略封锁。1627年,后金开始进攻明朝的藩属国李氏朝鲜,并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迫使朝鲜两次签署条约,将其变为“兄弟之国”。随后,后金加强了与林丹汗部的渗透,成功削弱了林丹汗的控制力。随着明朝的支持逐渐减少,林丹汗的部众大规模投降后金,后金的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到了1628年,后金对林丹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最终打败林丹汗,许多部族归附后金,使得后金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一时期,林丹汗部的元气大伤,按照文献记载,“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插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接着,后金展开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成功吸纳了林丹汗的残余势力,最终迫使林丹汗部迁往青海,彻底崩溃。
此后,明朝一度希望接纳这支原本可以协助对抗清朝的部队,却因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而错失机会。最终,林丹汗部的部众不得不归顺后金,使得后金逐步控制了整个蒙古地区,并向西扩展势力。明朝的松锦防线逐渐失去了防御作用,因为后金能够绕过这条防线,从河北、山西等地直接南下,威胁到明朝的核心地区。
1635年,后金吞并了林丹汗部的残余力量,并获得了传国玉玺。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与明朝开始公开对抗。尽管李氏朝鲜拒绝承认清朝的合法性,继续奉明朝为宗主国,但清朝依然继续对李氏朝鲜展开攻势,迫使其最终承认清朝的主权,并向清朝每年进贡。然而,李氏朝鲜依然在暗中向明朝送贡,清朝对此知情,却选择默许。
回顾明朝的战略布局,原本它有着三面包围清朝的有利局面。即便无法直接摧毁清朝,至少可以限制其发展,将其困于东北。然而,明朝在多方面战略的失误导致了其“围堵计划”失败,反而让清朝成功突破了明朝的封锁,最终形成了对明朝的反包围。到1636年,明朝已经陷入了外有强敌、内有流寇的困境,局面变得越来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