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3年邓艾兵临城下之际,刘禅的第三子,北地王刘谌,自愿提出出征抗敌的请求,但刘禅却拒绝了他的提议。随着局势逐渐不利,刘禅决定投降邓艾,而刘谌因为不忍心看到国家灭亡和家族受辱,选择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后,最终在昭烈庙自尽,殉国而死。刘谌的忠诚与气节令人钦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禅的选择。尽管刘禅掌握了十万大军,且成都城墙坚固,物资充足,完全有能力坚守等待姜维等人赶来支援,但他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开城投降。
由于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他在后世遭到了极大的贬低,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许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贪生怕死才做出投降的决定。然而,实际上,刘禅的投降并非出于软弱,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明智选择。他的决定背后,反映了他所面临的三大困境,这些困境迫使他作出如此艰难的抉择。
一、刘禅缺乏有力的将领
自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名将如马超、黄忠、赵云等人相继去世,导致蜀汉人才枯竭,难以培养出新的战将。诸葛亮之后,刘禅身边的主要军事力量几乎所剩无几。“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蜀汉的窘境。到了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入蜀地时,蜀汉仅剩的几位将领如姜维、廖化、张翼等都被调往剑阁防守魏军的主力,而其他将领则分别镇守南中和巴东等地。面对这种局面,刘禅虽然有着大量兵力和物资储备,却找不到足够有能力的将领来指挥抗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最终只能依赖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抵御邓艾。可是,诸葛瞻虽然是名将之子,但与父亲相比,才干平庸,远远不及邓艾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凭借着极高的军事素养,虽然兵力不足,依然以少胜多,击败了蜀汉的诸葛瞻。战斗的失败,不仅损失了蜀汉一批重要的将领,还使得刘禅手中的可用兵力更加匮乏。
二、益州百姓及士族对战争疲倦
自刘备占领益州以来,战争几乎没有停歇,百姓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是刘备去世后,蜀汉的连年北伐,不仅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也让民众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从刘备的汉中之战到关羽的襄樊之战,再到刘备的夷陵之战,蜀汉的兵力损失和领土丧失使得百姓和士族对继续参与战斗心生疲惫。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的北伐虽然持续了多年,但大多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反而令百姓更加痛苦。姜维的多次北伐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且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反感这场无休止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州百姓及士族们渐渐对为刘禅而战心生厌倦,纷纷劝说刘禅投降。面对这样的民情,刘禅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三、刘禅缺乏逃脱的退路
回顾当时的局势,刘禅几乎没有退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曹操尚且能选择迁都以暂避锋芒,但刘禅的处境不同。蜀汉的疆域仅限益州,而与曹魏的庞大疆域相比,蜀汉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即便刘禅决定南逃,他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南中地区地势险要,且人口稀少,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运作。而且,即便刘禅逃往南中,仍然无法避免曹魏的围剿。在这样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刘禅的选择只能是投降。
因此,刘禅在投降邓艾之前的种种困境,实则是在内外交困、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