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名老者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他上前询问原因,竟然被那干部怒目呵斥道:“关你什么事,一边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拍手叫好。
这位不起眼的老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王树声。他此行本是为了体察民情,却不料遇到了如此令人不快的一幕。
王树声并未因对方的无礼而动怒,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一探究竟的决心。
食堂内的其他人似乎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纷纷低头避开目光,不愿卷入其中。
王树声敏锐地察觉到,这里面必有蹊跷,他决定暂时按捺住内心的疑惑,静观其变。
随后的几天里,王树声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来到这个食堂,他发现那名年轻干部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成了一种常态。
每次他都会拿着多个饭盒,理直气壮地插队打饭,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王树声暗中打听到,这名年轻人是单位某领导的秘书,他打着为领导服务的旗号,肆意妄为,甚至将这种“特权”视为理所当然。
这种现象令王树声深感忧虑,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整个单位存在的作风问题。
就在王树声思考如何处理这一情况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
那天,他在食堂门口偶遇了那位秘书口中的"领导",让人意外的是,这位领导并不知道自己的秘书一直在以他的名义谋取“特权”。
王树声没有直接揭穿秘书的行为,而是巧妙地引导话题,让领导亲眼目睹了秘书的所作所为。
领导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了震惊和愤怒的表情,他立即叫来秘书,当众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
这一幕恰好被食堂里的其他人看到,大家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认出了王树声的身份,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们没想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大将会如此关心基层的小事。
王树声深知,单凭一次批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定借此机会,对整个单位的作风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树声多次深入基层,与普通职工促膝长谈。
他了解到,类似的特权现象在单位中并非个例,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为亲朋好友谋取利益,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怨声载道。
王树声意识到,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风气。
首先,王树声要求单位领导班子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反省,他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化。
其次,他建议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鼓励群众勇于举报不正之风。
最后,他提出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
这一系列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单位的风气逐渐好转,特权现象明显减少,群众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也随之提高。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那名曾经嚣张跋扈的秘书,在经历了批评教育后,竟然主动找到王树声,请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个转折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他们好奇王树声会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是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还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体现党的宽严并济的政策?
王树声的决定再次让人们刮目相看,他没有简单地拒绝或接受秘书的请求,而是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
他要求秘书到基层去体验普通工人的生活,亲身感受群众的疾苦,只有真正理解了群众的需求,才能重新获得为人民服务的资格。
这个决定在单位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赞同王树声的做法,认为这是给年轻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有人持保留态度,担心这样做会助长不良风气,大多数人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名秘书的变化逐渐显现,他不再趾高气扬,而是变得谦逊有礼,他开始主动关心群众,努力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
这种转变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也让其他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王树声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更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