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的某个傍晚,一位神情焦急的贵族男子急匆匆从秦国的边境出发,来到魏国。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客栈打算稍作歇息,准备第二天继续赶路。客栈的老板瞥了一眼他,平静地问:“有身份证吗?”
这里的“身份证”其实是秦国实施的一种身份证明制度,源自商鞅的改革。商鞅推行的变法设立了一种叫“拍照帖”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凭证上不仅有个人的基本信息,还附有个人的画像。根据秦国的法律,外出旅行时,若入住任何客栈,都必须出示带有个人照片的身份证明,否则客栈老板就会面临处罚。
不巧的是,这位男子身上并没有带“拍照帖”,他无法满足入住条件,只得继续赶路。这位匆匆离去的男子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他亲自参与并推动了秦国的种种制度建设,然而,最终却因为自己推行的制度而遭遇尴尬,无法在魏国住上一晚。
商鞅在逃亡途中被秦军追捕,很快就被带回了咸阳。不久后,秦惠文王下令处死他,这位曾帮助秦国崛起的英雄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么,商鞅究竟做了什么错事,导致他不仅要逃亡,还被秦惠文王亲手处死呢?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还得追溯到20多年前的事情。
商鞅原名魏央,早年是魏国王的宠妃所生,随着魏国的灭亡,他变成了魏国的俘虏,成为秦国的一员。关于商鞅的学识来源,有人认为他得到了鬼谷子的教导,也有说法认为他是从魏国的世子那里学到了才华。尽管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商鞅在魏国曾是魏国相公叔措的门下学生,并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治理国家的智慧。
年轻时的商鞅就展现了不凡的才干,魏国的宰相宫叔措多次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始终未获采纳。最终,由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商鞅决定前往咸阳,亲自找到秦孝公的亲信景简,请他安排一次与秦王的会面。
景简是当时许多士人瞧不起的太监,商鞅请求通过他来见秦孝公,这一行为有些自嘲,也正是这种姿态让许多人对商鞅产生了疑虑。彼时商鞅身无分文,且没有强大的人脉,因此他只能通过景简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令人意外的是,商鞅的请求竟然得到了批准。
第一次见面时,秦孝公对商鞅并不看好。接下来的几次会面,商鞅多次发表大道理的演讲,言辞过于抽象,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对景简推荐商鞅感到失望,秦孝公甚至命令景简不要再带他来。然而,商鞅依然不放弃,他一次次请求,最终迎来了改变历史的第四次会面。
在这次会面中,商鞅不再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了秦孝公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强国富国。两人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终于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仅拥有深厚的学识,而且能带领秦国走向辉煌。于是,他决定委以重任,开始支持商鞅推行改革。
此后的历史发展我们都知晓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进行一系列深刻的政治改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县制,废除世卿制,军功制,以及土地制度。这些改革让秦国的官僚体系更加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而军功制的实施也使得秦国的国库变得富饶,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的军队逐渐变成了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的“虎狼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此外,坐制的实施大幅度减少了秦国的犯罪率,同时也抑制了那些原本野蛮残酷的蛮族风气。通过这些改革,秦国不仅减少了内耗,还提升了对外作战的能力。然而,这些举措却直接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为商鞅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商鞅的改革使得原本享有特权的贵族和宗室子孙感到不满,尤其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普通百姓可以凭借功勋获得爵位,这让那些依靠家族背景、无所作为的贵族失去了往日的优越地位。因此,旧贵族和秦国的宗亲们对商鞅愈加愤怒,但由于秦孝公的庇护,他们又不敢公开反对。
商鞅变法后期,秦国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秦孝公的太子嬴驷违法,而商鞅严格按照法令,认为无论是谁,都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太子嬴驷毕竟是未来的君主,商鞅虽然下令严惩,但在执行时,不得不对太子违犯律法的行为作出处理。然而,他把责任推给了太子的叔父公子谦和老师公孙嘉。四年后,公子谦又犯了错,商鞅严厉处置,割去公子谦的鼻子。
公子谦和公孙嘉对商鞅的行为心生不满,而作为秦国王族的他们,对商鞅积怨已久。商鞅这一系列的举动让太子嬴驷及其支持者对商鞅恨之入骨,决定要以商鞅为敌。更糟糕的是,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失去了唯一的庇护者。秦惠文王继位后,太子嬴驷立即向新君主诬告商鞅图谋叛乱,导致商鞅被捕,最终迎来死亡。
商鞅的封地离魏国非常近,理论上他应该能逃到魏国去。但令人意外的是,魏国对商鞅的逃亡并不理会,甚至将其拒之门外。这一方面是因为商鞅曾投奔秦国,另一方面,他曾在战争中重创魏军,使得魏国深恨商鞅。
总的来说,商鞅无疑是一个杰出的改革者,但他在为人处事上显得过于死板和刻板,缺乏足够的圆滑与变通,导致了他与许多人结下深仇,最终被自己制定的规则和敌人的力量所吞噬。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除了强大的工作能力外,适当的圆滑与妥协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