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学家王称在其《东都事略》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宋太宗赵光义突然兴致勃勃地向在场的大臣们提问:“你们觉得我与唐太宗相比,谁更为卓越?”众大臣听后纷纷拍马屁:“陛下您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尧舜,唐太宗与您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然而,这时李昉却沉默不语,没有作出任何回应。等到气氛稍显平静时,李昉才缓缓开口,用一句白居易的诗来回应:“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一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在这种需要拍马屁的场合,李昉为何突然引用诗句呢?而且,还是如此严肃的诗句?
原来,白居易在《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一文中提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唐太宗在武德九年放走了三千宫女,给予她们自由婚嫁的机会;另一个是在贞观六年,唐太宗让40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并约定节后归来接受审判。
宋太宗赵光义听后便明白了,李昉其实是在婉转地指出,他比不上唐太宗那样仁爱宽厚。可惜他不能当众发火,否则更会显得自己“仁德不足”。于是,他只能含笑拱手道:“看来我确实比不上唐太宗啊。”
这件事也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突然决定放40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难道他不担心这些人逃走后,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吗?这些死刑犯最终又是怎样的命运呢?他们是否如期回到监狱接受惩罚?
在1984年,唐史学会会长胡如雷在《李世民传》中提到唐太宗放走死囚的事,评价它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奇迹,但这也只能看作是公正法治的体现。”
李世民决定放这些死刑犯回家过年,发生在贞观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那年,李世民亲自审查了大量重刑犯的案卷,目的就是要确保没有冤屈。唐朝在处理死刑案件时有严格的程序,每年秋冬是审判的高峰期,皇帝和大臣们在行刑前会定期复审案件,以确保公正。每年冬至,朝廷都会进行大赦,皇帝会亲自祭天,并宣布恩赦。
李世民在审问死刑犯时,气氛异常凝重。囚犯们脸色苍白,眼中透露出绝望。尽管知道自己罪行严重,面临的或许是生命的尽头,但他们仍然怀着一种渴望,那就是在死之前能够回家见一见亲人,过一个团圆年。
李世民看在眼里,心生怜悯。他深知这些囚犯也是人,背后有家人,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渴望回家团聚。他终于打破了沉默,温和地开口:“我知道你们都有亲人,都渴望在春节时回家看看。朕决定给你们一个机会,允许你们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你们要珍惜这个机会。”
囚犯们听后,目光中闪烁着泪光。有人低声啜泣,有人默默点头。李世民继续说:“不过,你们必须保证,年后要如约归来,接受应得的惩罚。这是朕对你们家人的恩赐,也是我对你们的信任。”
但有人提出疑问:“皇上,这样做有风险,万一他们逃走呢?”李世民淡然一笑:“朕相信人性,如果他们信守承诺,按时归来,说明他们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选择逃跑,那只能说明他们罪该万死。”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年,所有的390名死囚按约定准时回到监狱,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没有一人逃跑,全部按时回到官府。这一幕令李世民深感震撼,他看到这些人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承诺的坚守,决定赦免他们的罪行,给予他们重新做人机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也有些难以理解。李世民放走这些囚犯,看似是宽仁施恩,实际上也暗藏了更深的动机。尤其是放走了390名死刑犯这样的极端案例,如何可能如此轻易地让这些曾犯大罪的人遵守诺言?
对此,我感到疑惑。毕竟,释放的这些死刑犯中,有没有一些并非罪有应得的人?这些囚犯是否完全出于自愿归来,还是有其他背后的安排?或许李世民早就和他们达成了某种协议,只要配合演出,承诺按时归来,便能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李世民不仅仅是释放囚犯,更多的是通过这场“表演”,加强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彰显自己的仁德与宽容。但问题是,放走这么多死刑犯,难道他不怕因此对社会治安带来不良影响吗?显然,李世民的做法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动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事件的背后,除了李世民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方略,还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历史的每一个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我们不能仅从个别事件的表面去看待它们,而应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