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肆意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民众疾苦,一些富商积蓄了多年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便描述了范殿元这一角色的遭遇,范殿元原本富甲一方,但在日军入侵后,不仅家破人亡,妻儿都死于战火,甚至连唯一的女儿也被迫成为别人的妾。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保全自己。然而,在山西的乔家大院,却出现了不同的情形。这里富裕一方,日军却始终不敢轻易动手。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乔家大院的辉煌是历经几代人辛勤打拼,才得以形成的。最早为乔家打下基础的是乔贵发。乔贵发原是山西祁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与结拜兄弟老秦一同前往西北打拼,初期在内蒙古的萨拉齐厅老官营村当了多年伙计。十多年后,他积累了一些积蓄,决定在包头开设一家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等日常小商品。
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于丰收的粮食导致价格下跌,乔贵发便抓住时机,大量购入黄豆,准备做豆腐。没想到,豆类市场突然上涨,他便转而开始销售黄豆,并以“广盛公”为商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乔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后来,秦家由于经营不善败光家业,将股份出售给了乔家,“广盛公”也更名为“复盛公”。
随着包头的经济发展,“复盛公”商号迅速扩大,经营的领域也愈加广泛,包括粮食、布匹、绸缎、烟酒、蔬菜、皮毛、铁水、洗染、旅馆、当铺、钱庄、票号等,甚至开始发行纸币。在乔贵发的经营下,乔家初具规模。而真正让乔家实现飞跃的,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
乔致庸是乔贵发三子乔全美的儿子,父母早逝,由哥哥乔致广抚养长大。在哥哥掌家期间,乔致庸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心思全在学问上。然而,家族事业在哥哥的领导下经营失败,家业几近崩溃。危急时刻,乔致庸挺身而出,接手家族事业,并成功带领家族走出了困境。
在乔致庸的经营下,“复盛公”不仅壮大,还派生出了复盛全、复盛西、复盛油坊、复盛菜园、复盛西店、复盛西面铺等商号,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复”字商业金融集团成为了资金最雄厚、商号最多、声势最盛大的商业组织,其下店铺遍布全国各地,业务涉及各行各业,规模庞大。
乔致庸之所以能够使家族事业达到如此高度,离不开他与权力圈层的紧密关系。记得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被吓得仓皇逃亡,途中经过山西时,乔致庸在“大德通”总号设宴款待了慈禧和光绪,并主动借出10万两白银,虽然名义上是“借”,但乔致庸显然并不打算收回。慈禧回到北京后,感激乔家的帮助,赏赐给他们一块“福种琅环”的匾额。而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的赔款事务中,乔家为清政府处理了大宗款项,并通过“复盛公”票号将款项汇入汇丰银行,这项生意让乔家赚得盆满钵满。此外,乔致庸还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捐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进入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大量资金外流。乔致庸打破了往日不修家宅的传统,在同治初年投入巨资扩建家族祖宅,修建了今天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由于其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不仅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重要的科研与历史价值。
然而,乔家与清政府的关系虽好,但与日军的侵略又有什么关联呢?难道日军因为清政府的庇护就不敢抢劫乔家吗?当然不是。这个故事要追溯到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时,山西巡抚毓贤下令要在山西境内大肆屠杀洋人。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七位意大利修女为了躲避杀戮,逃到了乔家堡。乔致庸毫不犹豫地将她们藏匿在柴火堆中,悄悄送她们安全离开山西。意大利天主教会对乔家的救命之恩表示深深的感激,历任的神父都与乔家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