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不久后,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皇位,正式建立了西晋王朝。虽然曹奂被迫让位,司马炎却没有亏待他。在魏国灭亡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仍享有不小的待遇。司马炎不仅允许曹奂使用天子旌旗,还为其提供了五时副车,按照魏国初期的礼制,曹奂行魏国的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也仿照魏初设立。上书时不称臣,受诏时不需要跪拜,这样的待遇在亡国君主中可谓是最为优厚的。
然而,司马炎的后代在西晋灭亡时却遭到了刘裕的血腥屠戮。那么,刘裕在篡位后为何不像司马炎那样宽容待人,而是对司马家族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呢?
一
刘裕自幼家境贫寒,后来投身北府军,逐步崭露头角。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刘裕便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孙恩起义,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一系列割据势力;对外,他也不断拓展疆域,击败南燕、后秦等敌国,收复了包括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在内的大片领土,光复了洛阳、长安等重要城市。凭借这些显赫的战功,刘裕迅速掌握了东晋政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并封为宋王。
公元419年,刘裕指使王韶之杀害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尽管晋安帝当时已经是一个傀儡皇帝,几乎没有实权,但刘裕依然决定将他除去。紧接着,刘裕改立了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新皇帝。然而,公元420年,刘裕正式建立了刘宋,取代了东晋。东晋灭亡后,刘裕废除了司马德文的帝位,将其降为零陵王,并在同年九月派人将其杀害。刘裕的暴行并未就此停止,他还大肆屠戮了东晋的其他皇室成员,导致许多司马氏宗亲为了保命不得不更改姓氏。笔者认为,刘裕对司马家族采取如此严酷手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
首先,东晋自建国以来,大权便牢牢掌握在王谢袁萧等世家大族手中。特别是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等人,几乎主导了东晋的政治局势,直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而刘裕则出身寒门,缺乏显赫的背景,难以与这些世家大族抗衡。南渡的世家大族大多支持易于操控的司马家,而刘裕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与这些大族的利益相冲突。刘裕担心,如果他不除掉司马家族,世家大族可能会联合起来,扶持司马氏后人复国,从而威胁到他新建立的刘宋政权。因此,刘裕采取了极端手段,决定对司马家族“斩草除根”,断绝一切复国的可能,以确保南朝宋的长治久安。
其次,刘裕登基称帝时年约57岁,这在古代历史中已经算是高龄。更为重要的是,刘裕直到四十多岁时才有了长子刘义符。刘义符于公元406年出生,南朝宋建立时他还不到15岁,这使得刘裕在朝廷中的权力相对薄弱。鉴于儿子年龄尚小,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控政权,刘裕意识到自己一旦去世,刘义符可能会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刘裕决定通过铲除司马氏后代,削弱任何可能威胁其儿子未来统治的力量,从而为刘义符创造一个更加稳固的政治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刘裕虽然在永初三年(422年)计划出征北魏,但因病未能成行。同年五月,刘裕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从事后来看,如果刘裕没有对司马家族采取极端措施,南朝宋的政权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不稳定。
三
最后,东晋末期,弑君行为变得较为常见,刘裕不必像司马炎那样顾虑弑君的社会影响。西晋末期,司马炽、司马邺等末代皇帝都遭到了刘聪的残忍弑杀。而前赵的末代皇帝刘曜,也在公元329年被石勒所杀。相比之下,司马炎时期的三国时代,弑君现象较少,因此在司马昭弑杀曹髦后,受到了广泛的非议,司马炎不得不善待曹奂,保全其尊严。而到了东晋末年,弑君的情况已不再被视为过于严苛的行为,刘裕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因此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剿灭司马家族的所有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