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内容
谈及秦朝名将蒙恬,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他出身于将门世家,自幼便心怀壮志,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始皇任命为将军,此后他率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齐国,为秦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朝一统天下后,北方匈奴时常侵扰边境。蒙恬再次临危受命,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他的英勇指挥下,匈奴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望风而逃。蒙恬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其威名远扬。
收复河套南地后,秦始皇为了巩固边防、加强交通,便派蒙恬去修筑长城和秦直道。这两项工程任务艰巨,不仅耗时漫长,而且工作繁重。但蒙恬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将工程进展得有条不紊,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器重。
然而,蒙恬最终的命运却颇为凄惨,这一切都源于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到来。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中车府令赵高心怀鬼胎,他深知扶苏继位后必定会重用蒙恬,这对自己的权势极为不利。于是,赵高扣住诏书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并胁迫丞相李斯一同参与其中。
后来,他们伪造诏书,派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为人忠厚老实,听闻父亲怀疑自己,便毫不犹豫地自杀了。扶苏死后,蒙恬请求复诉,希望能澄清冤屈。胡亥本想释放蒙恬,但赵高却诬陷蒙毅曾在秦始皇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于是,胡亥下令囚杀了蒙毅,又派人到阳周去杀蒙恬。
蒙恬在使者到来后,深知自己已无生路,但他却留下了两句感人至深的遗言,随后吞药自杀。这两句遗言,让后来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每读到此,都痛哭流涕,之后却又反复研读。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就藏在蒙恬的这两句遗言之中。
蒙恬在临终前对使者说:“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手握三十万重兵,虽然名义上被囚禁,但实际上完全有能力进行反叛。但我之所以明知必死还在这里坚守,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更不敢忘记先主的恩德啊!
曹操读到蒙恬的这两句遗言时,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感慨呢?原来,他当时的处境与蒙恬颇为相似,甚至更为尴尬。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创立了北方最大的军阀集团,还坐上了丞相之位。然而,在天下人眼中,曹操却被视为“汉贼”,人人欲除之而后快。但曹操却觉得自己十分委屈,他明明是在匡扶汉室江山,却不被天下人认可。为此,他特意写了一篇《述志令》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在《述志令》中,曹操先是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功绩,然后强调别人怀疑自己有篡夺帝位的野心,这让他时常感到心神不宁。之后,他举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例子,说此二人之所以名声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兵势强大却能够尊重弱小的周天子,而他本人亦是如此。后来,他提到乐毅投赵和蒙恬临终遗言的事,感慨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最后,曹操表明自己不交兵权,并非有意造反,而是害怕子孙被他人所害。现在天下尚未平定,他还不能让位。但他的封地可以辞退一些,以减少天下人对他的指责。不管曹操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意为之,但他在生前确实没有称帝,也算是没有辜负汉室。所以对于蒙恬的遭遇,他真的感同身受。不过,曹操比蒙恬要幸运得多,因为汉献帝只是个傀儡皇帝,有名无权,根本无法对他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