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947年~95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刘知远(本名刘知远)建立的王朝,其都城设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在五代十国的众多短命王朝中,后汉的存在尤为短暂,仅历时约四年,这也导致许多人忽视了它。那么,后汉的两位皇帝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
一、刘知远
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895年3月4日-948年3月10日),在即位后改名刘暠,来自山西太原。他年轻时沉默寡言,但身材魁梧、勇猛异常,特别擅长战斗。在跟随唐明宗李嗣源以及晋高祖石敬瑭征战时,屡次获得显赫战功,并坚决反对向契丹称臣。
随着后晋的建立,刘知远因其卓越的才干和战功获得了多个重要职务。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正月,契丹进攻京师,俘虏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导致后晋灭亡。此时,刘知远的威望在河东一带逐渐上升,得到众多将领的支持,他们纷纷劝说刘知远称帝。然而,刘知远初时谦让不答应,但在第三次上书之后,他终于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
尽管刘知远占据了中原地区,但由于各地割据势力的存在,以及朝廷无法有效控制局面,再加上刘知远未能完全管束手下,这些都为后汉短命埋下了伏笔。最直接的原因是,刘知远在称帝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乾祐元年正月丁丑日(948年3月10日),刘知远因丧子之痛病重,临终时召见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人,交代托孤事宜。他临终前特别提到杜重威的反复无常,指示要除掉他。刘知远随后去世,享年54岁,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继位,成为后汉的第二任皇帝。
二、刘承祐
刘承祐(931年-950年),后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早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当时的刘知远担任太原留守时,就任命刘承祐为节院使,之后历任重要职务,包括检校右仆射。
在后晋灭亡后,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任命刘承祐为左卫大将军,后来升任检校司空、大内都点检等职务。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去世后,刘承祐继位为帝。然而,刘承祐并不甘心自己掌握的权力旁落,他对权臣心生猜忌,决定大肆清除,结果引发了郭威的叛乱。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领军队渡河进攻汴京,刘承祐一方面命令阻止郭威的进军,另一方面却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了郭威的家属,包括刚出生的儿子,这一暴行彻底激怒了郭威。
不久,郭威带领军队抵达汴京城下。由于后汉军队的溃败,刘承祐急忙准备逃回城中,但开封尹刘铢却拒绝让他进入。无奈之下,刘承祐选择向西北方向逃跑。途中,他误以为背后有追兵,便急忙下马躲入村中。实际上,后面跟随的并非敌人,而是刘承祐的亲兵。
这时,刘承祐的部下郭允明误以为局势危急,决定将刘承祐投降给追兵。郭允明接近刘承祐时突然抽出刀子,将其刺死。此后,郭允明才发现自己做错了,面对内疚,他当场自刎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