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原野战军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编,二野因此成立了三个兵团。第3兵团由陈锡联担任司令员,谢富治担任政委;第4兵团由陈赓担任司令员,兼任政委;第5兵团的司令员是杨勇,政委则由苏振华担任。在选拔兵团司令员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满。其中,6纵队的王近山就感到十分不满,因为他只被任命为副司令员。他认为自己与杨勇的战功不相上下,因此曾主动去找刘邓首长寻求解释,然而,他却被批评了。邓政委明确指出,王近山在作战上非常勇敢,指挥能力也很强,战功赫赫,但他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不善于团结同志。这一问题显然影响了王近山的晋升。
实际上,除了王近山,还有另一位资深将领并未被选为兵团司令员,他就是2纵队的司令员陈再道。陈再道不仅资历深厚,且贡献巨大。尽管如此,他却被调离了主力部队,去了后方,担任了河南军区司令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毕竟陈再道的背景和成就都摆在那里,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曾是陈再道的下属,曾在陈再道部队担任过师政委等职务。陈再道虽然与陈赓竞争失利,但他与陈锡联之间似乎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陈再道的资历相当深厚,曾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人物,在红军时期就担任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职务也十分高,改编后的八路军中,陈再道被任命为129师386旅副旅长,后来担任冀南军区司令员。尤其是在2纵队时期,他的声誉极高,被誉为“三陈”之一,参加过定陶、巨野、豫北、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淮海等多个著名战役。然而,二野的兵团只有三个位置,而二野内部战将如云,除了陈再道,还有王树声等许多名将。因此,尽管陈再道在资历和贡献上都非常突出,他却没有成为兵团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的选拔不仅仅看资历,更考量的是领导者的全面素质。因此,虽然王近山英勇善战,但由于他不擅长团结人,未能晋升。而陈再道则被后来者陈锡联超越。让他担任副职,尽管似乎不太合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再道的资历和贡献仍然是受到认可的。
陈再道的调任也有其背景。当时,随着解放区逐渐扩大,各地的稳定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陈再道在抗战时期担任冀南军区司令员,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这使得他在调任河南军区司令员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尽管没有继续参与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他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央和军委在干部安排上有着明确的战略考虑。河南虽然远离野战主力,但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当时,安阳等地尚未解放,且土匪问题依然严重,因此,担任地方军区司令员并非闲职。事实上,省军区司令员的地位非常高,通常由名将担任。除了陈再道外,肖劲光被任命为湖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成为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奇涵则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而后来的大将张云逸则担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二野的陈赓也曾兼任云南军区司令员。
这一系列的任命背后,反映出当时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干部的战略部署以及各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