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满江红》让大宋的历史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中的靖康之耻以及岳飞的“鹏举绝笔”典故激起了广泛讨论。秦桧、岳飞和赵构等历史人物也因此成为热议的焦点。一时间,大江南北人们都在传唱《满江红》,黄河和长江两岸仿佛也在为风波亭的悲剧而哀叹。
今天,我们要回顾一下宋朝的历史,特别是南渡之后,宋高宗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的故事。历史似乎开了个大玩笑,最终决定宋朝未来命运的,竟然是一只猫。
两宋在中国历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方面,商贸繁荣和文化高度发达使得宋朝成为了一个经济强盛的时代。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因此,“弱宋”这一说法流传下来。实际上,两宋的积弱并非完全归咎于其内政或军事的无能,其中还受到了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先来探讨这两大因素。
首先,历史上,五代时期的武人干政之风严重,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他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消除了五代的军事痼疾,也为赵宋江山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赵匡胤未将定都汴梁的机会交给短命的第六代,而是通过这一策略成功确保了宋朝江山的延续。
其次,地理上,中原的防线因后晋石敬瑭为了取悦契丹而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北宋建立初期,首都汴梁直接暴露在辽人的铁骑面前,这样的地理劣势加剧了宋朝在与北方民族作战时的困境。
然而,这并不是要为两宋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辩护,正如民国史学家钱穆所言,历史需要从更加立体的角度去审视,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
回到正题,北宋最终在金人铁骑的压迫下灭亡,靖康之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幕,汴梁城陷落,徽钦二帝和大批皇亲国戚被押至北方,成为了俘虏。
这段历史接下来的情节则更加人尽皆知,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岳飞等中兴四将的支持下,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南渡到临安,登基称帝,成为了宋高宗。为了保住江山,赵构选择与金人议和,秦桧也因此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一位爱国名将的冤屈至此定格。
在稳住政权之后,赵构面临着一项关系到大宋未来的重大决策——继承人问题。南渡途中,由于受到惊吓并染上风寒,赵构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生育能力遭到严重影响。膝下无子,对于一位帝王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为国家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因此,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赵构早做打算,建议从赵家宗室中选出一位贤良有为的年轻王子,收养为太子,以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经过多番筛选,最终,赵匡胤这一支中的七位王子进入了赵构的视野。这一举措,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赵构对靖康之变后赵匡胤后人的一种补偿。
赵匡胤去世后,并未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因此宋朝的皇位自赵光义这一支传承下去。赵构选择赵匡胤后代,也反映了他想要平衡朝中势力、增强自己统治合法性的考量。经过一番仔细筛选,七位候选者中,最终剩下了两人,一个体态丰腴,另一个瘦弱。未来的宋朝皇帝将从这两人之中产生。
然而,在赵构亲自进行“面试”之后,他最终选择了那位身材较胖的孩子,并给了瘦弱的孩子三百两银子,将他打发回去。但因为这事关帝位,赵构内心仍有些犹豫,于是他叫回了那位瘦弱的孩子,再次仔细观察。就在这时,一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宋史》记载,当两位候选人站在一起时,宫中突然跑来了一只猫。当猫走过两人之间时,胖子下意识地用脚踢了猫一下,而这一幕恰好被赵构看在眼里。赵构皱起眉头,语重心长地说道:“猫不过是偶然经过你身边,你为何要踢它?”
这一细微的举动成了赵构决定继承人的关键转折点,胖子因此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最终那位瘦弱的孩子留了下来,并成为了日后的宋孝宗。其实,除了猫的这一瞬间插曲,赵构的最终决定还与孝宗的自身表现有关,史书上记载,孝宗素有贤德之名。赵构最终认识到,之前选中的胖子虽然貌似适合,但他缺乏仁爱之心,且不可控制——在赵构眼皮底下都敢如此轻率,若让他做了太子,恐怕对自己也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