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为何宁死不愿过乌江的原因,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们广泛讨论,未来恐怕还会继续引发热议。
有人主张,项羽应当渡过乌江。如宋代的李清照所吟诵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及唐代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均体现了这一观点。他们显然支持项羽西渡的选择,因为在这个时候,项羽仍然掌握着不少地盘,凭借他一向的勇武,只要能够逃出围困,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即便项羽渡过江东,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北宋的王安石曾发出灵魂拷问:“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无疑,这种论述同样颇具道理。设想一下,当年那些与项羽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现如今在北方你却将他们抛弃,独自返回江东,他们还有可能为了你而舍命在战吗?当初的征战是为了推翻残酷的秦朝,而如今再跟随你干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成就你的伟业?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早已让众多百姓感到厌倦,他们渴望和平,内心向往安宁,谁还愿意卷入无止境的战争?
无论哪种观点都不无道理,项羽宁死不愿过乌江,并非完全绝望。如果他真的觉得无望,也就没有必要在垓下时候选择突围。项羽的决策与其性格密切相关,他的忠诚与骄傲使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当项羽突围时,他仅带领着八百多骑兵,这足以反映出突围的仓促与缺乏准备。及至乌江之际,最终能跟随他的仅剩下了28骑。这实际上算不上真正的突围,简直是逃亡。
项羽是性情中人,当四面楚歌时,他内心对故土的思念更为强烈,他带着少数战士突围,一路狂奔,丝毫不在意其他人是否能够跟上,显然,他只想回家,而并非严密计划重整旗鼓的状态。
当刘邦的军队接近时,项羽内心百感交集,他认为自己善于作战,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命运的安排。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再次仅带28骑劫出几千人的包围圈,奇迹般地保全了众人。此时的他解脱了,心中不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而认为是天意使然。
项羽的个性注定了他不愿轻易放弃,却又无法违抗天命。他在意自己的面子,渡江后又能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他感到十分羞愧。既然天意如此,他便选择随性而为,宁死也愿为世人带来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