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6日,四纵队司令员陈赓决定动用所属的第10旅、11旅、12旅三个旅的力量,突破敌人黄维防线的关键位置——李围子。这次任务中,第10旅29团担任主攻任务。
当天下午15时30分,29团的突击队——第3营开始沿着交通壕悄然接近敌军防线,直至敌人鹿砦的外围。团长吴效闵亲自率领二梯队,在距离敌人100米的交通壕内等待总攻的信号。李围子周围布满了敌人的地堡、暗堡和交通壕,仿佛一个铁壁防线,气氛紧张到极点。陈赓已经是第三次进攻李围子,此次战斗异常艰苦,极具挑战性。面对这个久攻未下、尸横遍地的战场,吴效闵咬紧牙关,满眼血丝,他深知无论多么困难,必须攻下李围子:“再难,也得打下来!”
尽管陈赓历经无数战斗,身经百战,但在这次作战时,他依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能够随时与前线部队联系,通信科长戴其萼提出拉电话线,但陈赓摆了摆手,“不需要了,我现在已经不起作用了,我只是来看战况的,你们都辛苦了,先休息一下。”这样不同寻常的反应让戴科长感到困惑。稍后,陈赓才道出心里话:“我之所以不需要电话,实则心中极为矛盾。此刻,我有种上刑场的感觉,胆战心惊。李围子已经攻打过两次,连打两次都没打下来,这是第三次了。如果再拿不下来,我如何向前委和牺牲的战友们交代呢!”
此时,陈赓对李围子的敌人感到了真正的恐惧,敌人实在太强大了。而与此同时,29团第3营的突击连连长李东海也在做着同样的准备。在战前,他将自己的遗书和钢笔交给吴效闵,紧握团长的手后,敬了个军礼,转身带领突击队向前推进。进入前沿壕沟后,李东海心里有些沉重,默默地点燃一根又一根香烟,在紧张的气氛中抽了整整六包烟,直到准备冲锋。
16时10分,陈赓一声令下,火力准备开始,所有炮火都指向李围子的敌阵地,炮击试射随即展开。轰鸣声中,数十道血红色的火球如流星般划破天际,狠狠地撞向敌阵。此时,李围子的阵地被炮火和“飞雷”覆盖,敌人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和硝烟之中,敌军尸体四散飞舞。尤其是“飞雷”弹,冒着白烟在敌阵中四处滚动,任何触及到的地方都轰然炸响,炸毁地堡,震裂敌兵,造成惨重伤亡。炮火持续了20分钟后,三颗红色信号弹升空,示意炮火继续向敌阵深处推进。
敌人躲在地堡和暗堡里,狼狈爬出,准备迎击突击队。然而,这却是四纵炮兵精心策划的假转移战术,榴弹炮弹一发完,紧接着野炮和山炮再次覆盖敌人的阵地,暴露出来的暗堡纷纷被炸飞。
17时整,三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29团突击营发起了决战的冲锋。9连、11连仅用了五分钟便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迅速按预定路线迂回穿插。但敌人顽强的抵抗依然存在,许多被炮火震昏的敌兵在短暂恢复后,重新反扑,部分暗堡甚至再次投入使用,封锁了突破口。3营指导员周耀华指挥11连向两侧发展,清除堑壕和暗堡中的敌人;副营长安玉峰则带领9连继续深入敌阵。
与29团对抗的,是敌方师长张用斌,他亲自指挥反攻,并成功夺回部分阵地。面对激烈的敌军反扑,安玉峰和指导员刘学轩迅速调整阵地,带领部队交替掩护前进,不断打击敌人的反击。9连战士张明、李俊川使用手榴弹摧毁了两个暗堡,连长李东海带领一个排成功翻越围墙,突破敌军核心阵地,并亲手抓住了张用斌。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吴效闵带领29团成功攻克了李围子,摧毁敌兵3800余人,俘虏敌师长张用斌及其部下600余人。吴效闵回忆这场战斗时表示:“这次与以往不同,以前我们作战时,解放军俘虏往往多,击毙敌人较少。然而在这场对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击毙敌人明显超过了俘虏,敌人的顽强程度可见一斑。”
陈赓得知李围子终于攻克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立即亲自将战果向总前委报告。陈毅接到电话后表示十分高兴:“这场战斗证明了近迫作战和逐点攻击的战术非常有效。祝贺你们,再接再厉!”陈赓放下电话后,又立即致电吴效闵:“新的作战任务已经下达,计划两天后对沈庄发起攻击,你们29团继续担任主攻任务。”此战被记载在《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中,这本书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畅销书,曾一度荣登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