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汉族官员,积极推进洋务运动。自1872年起,他们分四批送出120名年仅12岁的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孩子的年龄虽然尚小,但为何特别选择这一年龄段呢?清政府经过深思熟虑作出这一决定,原因在于12岁之前,小孩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加之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因此对清政府的举措怀有感激之情,这样一来,学成归国后反其道而行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在孩子们出发之前,他们的父母还需与朝廷签订一份长达15年的合同,合同中详细列明:“业成后回华差遣,不得私自于华洋各处另谋生计,如在洋及途有天灾疾病等意外,均须听天由命。”
当这些孩子抵达美国时,为了体现大清的国威和礼仪,随行的官员为他们精心挑选了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锦靴、华丽的锦帽等当时被视为相当高贵的服饰。因为这是他们首次置身异国,这些中国孩子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当地学校安排的各种体育活动往往受到传统长衫马甲的束缚,许多孩子于是选择穿上西式服装,虽然外在形象可以随之改变,但象征着大清国的辫子却是绝对不容动摇的。
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孩子们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法律、化学、军事、航海和建筑工程等。孩子们心中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因而学习格外用功,整体成绩遥遥领先。到1880年时,这群孩子中有超过50名考入了美国的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881年起,这批留美的学生陆续回国,除去因各种原因提前归国、滞留外或因病去世的孩子,最终共有94名留美学生顺利回到祖国。对于这一批年约20岁的年轻才俊,清政府视若珍宝,李鸿章还特意将他们派往天津,参与洋务运动,涉及铁路、海军、外交和电报等多个领域。经过时间的磨练,这些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了九名工矿企业的领导人、六名工程师、三名铁路主管、两位著名大学校长、以及多位政府高层,如外交部长、副部长和驻外大使。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他不仅设计并修建了声名远扬的京张铁路,更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极大推动了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