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宗谱是否清晰,至今仍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他可能难以追溯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在汉末三国时期,连他的宿敌曹操都没有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提出质疑,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璋曾将他视为“同宗兄弟”。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皇族背景似乎并未受到质疑,应该是可信的。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的开头部分就明确了刘备的出身:“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根据陈寿的记载,刘备的祖先刘贞曾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郡陆城亭侯。由于酎金失误,刘贞失去封号,家族之后沦为平民。然而,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贞去世时,刘备仍然保留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他出生时,母亲在世,但父亲和祖父已去世,他成了一个“半孤儿”。
刘备家族失去爵位,未必就是不幸,至少避开了西汉末年的王莽屠戮。如果将其地理位置比作现代,刘备和张飞的故乡大概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区或河北保定,与常山真定的赵云不谋而合,算是半个同乡。
从《史记》、《汉书》到《三国志》和《华阳国志》,我们可以对比出刘备与汉高祖刘邦的相似之处。尽管相隔四百多年,刘备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刘邦的影子。刘邦的记载如下:“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而刘备则是:“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细心对比,刘备和刘协都来自刘邦的嫡系后裔。只是刘启的下一代开始分支:刘备的先祖是刘启与贾夫人所生的中山靖王刘胜,而刘秀与刘协的祖先则是刘启与唐姬所生的长沙定王刘发。尽管如此,刘备并非刘协的“皇叔”,如果要追溯血脉,他反而得称刘协为“曾祖”。
无论刘备是否真是皇叔,他的皇族身份可以追溯至刘邦,而且在刘邦的后裔中,刘备最像刘邦:都出身贫寒,且都曾占据西川和汉中。刘备自己为自己拟定的王号,仅比刘邦的多了一个字。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让刘备重新走上了刘邦的成功之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备入川并非偶然,早在荆州站稳脚跟后,他和诸葛亮就有意发展这块富饶的土地。最后,庞统提出了更清晰的发展目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刘备最终如愿以偿占据益州,这片土地比刘邦当年占有的巴、蜀、汉中四十一县还要大。然而,他最终未能像刘邦那样通过这片土地建立帝业,原因可能是他身边的顶级人才匮乏,或者说他未能为下属提供足够施展才能的空间。
尽管刘备的“名臣”和“名将”比刘邦还要多,但实际上,刘邦和刘备手下的能人并不在一个档次上。刘邦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三杰,刘备则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人。从人才的层次上,刘备的阵容似乎更强,但实际上,诸葛亮或许能比肩萧何,但庞统和法正无法与张良和陈平相提并论,而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也远不及韩信。
刘邦初期屡战屡败,萧何、张良只能在幕后策划,直到韩信的崛起,才彻底扭转了战局。而刘备的成功,得益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逐步奠定了荆州,并扩展到益州,最终实现三分天下。尽管如此,刘备在关键决策时缺乏如同刘邦时代那样敢言直谏的亲信。
刘邦在项羽封他为汉王之前,曾一度攻占了秦都咸阳,这为他之后的称帝之路奠定了基础。刘邦初入咸阳,手下大将们纷纷争夺金帛等财物,最终在萧何的劝说下,他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恢复政务,而不是沉迷于享乐。刘备入川的经历也不无相似之处。刘备刚攻下刘璋时,军士们约定事成后,凡属府库物资,刘备个人无预设。然而,当成都被攻占时,士兵们纷纷争夺财宝,导致军资匮乏,刘备也为此深感忧虑。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得益于萧何、张良等人的及时劝告。刘备虽然有庞大的将领团队,但却未能在关键时刻避免重大失误,尤其是在占领成都后,许多亲信都获得了大量财富,导致军队的资源浪费,最终也未能形成像刘邦那样的长远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