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随着蜀汉、东吴与曹魏的三国鼎立格局逐渐明朗,三方势力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蜀汉方面,诸葛亮和姜维屡次发动北伐,与曹魏军进行过多次交锋,胜负难分。而东吴与曹魏的战争同样多次发生,双方你来我往,其中孙权屡次出兵合肥,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东吴在防御曹魏进攻时,却有过不少精彩的战役。最著名的当属赤壁之战,它充分展示了东吴出色的防守能力。而本文要讲的东兴之战,同样是东吴成功抵挡曹魏进攻的一场经典战役。只不过,这场战斗的主角,已经不再是曹操、孙权这些熟悉的名字。
一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动整个曹魏朝廷的高平陵之变,成功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从而掌控了魏国的大权。两年后,司马懿病逝,权力由他的儿子司马师接管。公元251年,司马师得知孙权病重的消息后,决定趁机发动东吴战役,为自己的地位添上一笔丰功伟业,因此发动了东兴之战。
虽然司马懿家族已经在曹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魏国内部依然存在反对声音。为了巩固权力,司马师迫切需要立下战功。这时,他指挥了三路大军进攻东吴,东路军由司马昭亲自指挥,兵力达到了7万;另外两路由王旭和毌丘俭带领,各自也有约8万兵力,合计魏军投入了15万大军。尽管兵力庞大,但由于兵力分散,这也为东吴反击创造了条件。
到了公元252年11月,孙权生前指派的托孤大臣诸葛恪率领4万兵力,日夜急行军赶往东兴支援。虽然东吴只派出了4万兵马,相比魏军显得兵力远远不足,但凭借东吴坚固的防守阵地和有利的地形,魏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
二
战斗僵持时,东吴老将丁奉亲自率领3000精兵进行快速突袭。东兴之战正值冬季,战场上寒风刺骨,漫天飞雪纷飞,魏军主帅胡遵和其他魏将正在大营内享受宴会,根本未做任何防范。借着风雪的掩护,丁奉带领士兵们迅速靠近魏军大营。
丁奉看到魏军前线兵力稀少,立刻做出决断,激励部队:“今天若不能立下赫赫战功,封侯加爵也就无望了!”于是,他命令士兵们脱掉铠甲,抛弃长矛和戟,只穿头盔,手持刀盾,轻装前进。士兵们迅速越过堤坝,以便更好地接近敌营。
因冬季寒冷,魏军大部分将士都没有任何防备,完全没有意识到东吴会选择这个时机发动偷袭。突如其来的攻击让魏军大营一片混乱,曹魏士兵纷纷慌乱逃窜,争相抢夺浮桥,导致浮桥断裂,许多魏军落入水中。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魏军的前部督韩综和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在水中丧命,死亡人数达到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韩综曾是东吴的叛将,他多次作恶,曾让孙权痛恨不已,最后诸葛恪命人将他的首级送回吴国。
丁奉的3000兵马在风雪中发动偷袭,成功让数万魏军迅速溃败,这一战成了他英勇奋战的象征。曹魏大军撤退后,东吴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车辆、牛马、骡驴等,数量庞大,粮草和兵器堆积如山。得知东兴之战失败后,其他两路魏军也选择撤退,曹魏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数万兵力和大量物资被丢失。
三
总的来说,曹魏在东兴之战中的失利,首先在于兵力分散,三路兵马并未形成合力。其次,进攻发生在冬季,恶劣的天气影响了魏军的战斗力,雪雪纷飞的环境使得进攻进展缓慢。在魏军的松懈下,丁奉的偷袭成功引发了魏军的混乱,最终导致了全军溃败。东兴之战的失利,是曹魏继石亭之战之后,第二次对东吴的重大败仗,也是曹魏对东吴的进攻战略上一次显著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