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全军进行了统一的改编,所有部队被重新编号,各大野战军则组成了兵团。在这个过程中,中原野战军被划归为第二野战军,旗下包括了第三、第四和第五兵团。
杨勇由原来的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升为第五兵团的司令,而第一纵队在改编后成为了第十六军,由副司令尹先炳担任军长。这两位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分别担任第一纵队的正副司令,虽然当时二人的级别相差仅一级,但随着整个军队级别的调整,他们之间的职务差距逐渐被拉开。在评级和授衔方面,两人也相差了三个级别。
第一纵队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在冀鲁豫地区的主力部队。抗战胜利后,军区相继成立了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两支野战军,而在1947年春,两者被合并为新的第一纵队。当时,杨勇出任司令员,苏振华担任政委,第一纵队旗下共有三个旅,其中尹先炳则是第二旅的旅长。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第一纵队急需壮大纵队的指挥力量,于是尹先炳被提升为纵队副司令,从而与杨勇共同担任纵队的正副职务。
1949年,随着杨勇被提拔为兵团司令,尹先炳接任军长,并指挥一个军参与了渡江战役,随后一路参与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其战功甚至毫不逊色于周希汉、秦基伟、陈康、张国华等将领。然而,在1955年军队授衔评定中,尹先炳的军衔却仅被授为大校,连少将的军衔也没有。他在资历、职务和战绩上都不应该如此低,这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解放后,部队内部的一些干部在生活上发生了改变,追求的目标可能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某些个人问题上超越了本应坚守的底线。要不然,按照他的职务,他本该被评为正军级并授予中将军衔,至少也应该获得少将的军衔,怎会落得大校这个等级呢?这显得非常不合理。
第二野战军下辖九个军,尹先炳的军衔只有大校,其余的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级别,像第十军的杜义德、第十一军的曾绍山、第十二军的王近山、第十三军的周希汉、第十四军的李成芳、第十五军的秦基伟,第十七军的王秉璋以及第十八军的张国华,甚至第十三军的副军长陈康也都是中将。在对待杨勇这位老首长时,两人曾经就仅相差一级,现在却使得人家成为了正兵团级上将,而尹先炳则是大校,二者之间的军衔差距已经达到了三级。未来在职务安排上,杨勇一直担任大军区级领导,而尹先炳因为某些原因,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就职时,甚至在未来的就业上也遇到了麻烦。若非罗荣桓等总政部的领导出面干预,他的工作安排恐怕会更加棘手。
进入八十年代,上级本准备重新启用尹先炳,让他担任大军区副司令。然而在1983年,杨勇与徐立清两位老首长相继病故,这对尹先炳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不久之后,因身体状况持续恶化,他也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