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他未能妥善处理与孙权的关系,也没有和刘备保持良好的沟通,更未能确保内部的团结。荆州的四个重要人物接连叛变投降,切断了关羽的退路,也彻底葬送了整个荆州。这一系列变故不仅让刘备和诸葛亮的恢复汉室的宏图泡汤,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颓势。
从关羽丧失荆州到最终死于失败,这一过程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都是关键因素。易中天曾说,关羽是唯一合适镇守荆州的人选。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分析《三国志》及相关史料,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荆州失守,关羽死亡,直接引发了刘备兵败夷陵,蜀汉的整个局势大幅度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真的能说关羽适合守荆州吗?
回顾历史,关羽从最初的襄樊之战,到最终败走麦城,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令刘备和诸葛亮都措手不及,整个蜀汉的基业也因此丧失了一半的支持。关羽的失败有其多方面的责任,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问题,糜芳和潘濬的叛变同样难辞其咎。倒是士仁,尽管在关键时刻没有力挽狂澜,但他也有些许情可原。
糜芳和潘濬叛投孙权,明显是因为他们内心对关羽心存不满。当时荆州局势紧张,他们本应团结一心,可糜芳和潘濬却出于私愤而叛变。士仁原本能够守住自己的一片忠诚,但面对荆州的大势,他最终选择投降。而糜芳却依然活得风生水起,甚至还在公元223年随孙权征讨叛将晋宗,虽然战果可喜,但这并未改变他背叛的事实。
糜芳的角色在东吴是一个完全没有实权的“炮灰”将军。相比之下,潘濬在荆州担任治中从事,后来的职务也越来越高,与孙权家族联姻,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结。实际上,荆州的敌人不仅仅来自外部,内部的矛盾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关羽与糜芳、潘濬的矛盾越来越深,尤其在这种危急时刻,这种内部裂痕让他们在外敌面前显得毫无战斗力。
如果当时刘备能及时调整,将这些离心离德的将领调离荆州,放置在自己的管辖下,可能局面会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也未必能够单凭一己之力抵挡住外敌的夹击。毕竟,刘备一直在幕后操控着蜀汉的内政与军事,诸葛亮更多地负责后勤工作,尚未全面展现其军事才能。
当时,刘备并不愿意将如此重要的防线交给诸葛亮,尽管诸葛亮在蜀国政治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实际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远未成熟,他更多地被安排在国内事务的管理上,而非如关羽那样担任险要的战略要地——荆州的守卫者。因此,虽然诸葛亮非常受刘备宠信,但在刘备心中,关羽的地位依旧难以动摇。
此外,诸葛亮和魏延同样面临着不适合担任荆州守将的局限。魏延,尽管在战场上勇猛,但如果他作为荆州牧,可能会因其过于急功近利的个性而导致蜀汉的内外矛盾加剧。
当刘备在西川汉中的时候,魏延的地位本已超越赵云。若魏延负责守卫荆州,显然不仅会加剧其与其他官员的矛盾,而且对整个蜀汉的政治生态也将造成影响。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张飞可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虽然张飞有时显得冲动,但他非常注重士族和文官的合作。张飞和赵云这两位将军,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处理政治和军事事务时的稳定性也更强。刘备若将张飞和赵云作为荆州的守卫力量,或许能在内外压力下稳住局势。
张飞与赵云,不同于关羽和糜芳那种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更为默契的合作。张飞的果敢与赵云的稳重,使得他们不仅能够在战场上力挽狂澜,也能够在政治中保持必要的冷静。再加上孙乾等文官的辅助,荆州的局势或许能得到有效控制。
历史经验表明,要想守住荆州,必须依靠一个稳定、忠诚并具备大度的领导班子。关羽因为过于傲慢,糜芳和潘濬又因个人利益反目,这才使得荆州的局势失控。如果当时刘备能更好地调整人才配置,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