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如果提到重要的谋士,许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孙权阵营的鲁肃,或是曹操阵营的郭嘉等赫赫有名的智者。然而,还有一位谋士,因为低调且不喜欢高调展示自己,常常被忽视,他便是曹操晚期最为倚重的谋臣——贾诩。贾诩的才智与深藏不露的个性,使得他在乱世中成为了一个独具风采的智囊。
事实上,在投奔曹操之前,贾诩便展示了非凡的智谋,甚至以计策促使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心腹典韦等人的死亡。即便如此,曹操接纳贾诩后,却从未因其过去的所作所为对他产生怀疑,而是将他当作座上宾来对待。这不仅是因为贾诩的深厚才学,也因为他有着出色的为人处世智慧。接下来,我们便来细看这位在乱世风云中暗中运筹的智者。
董卓死后,王允决定不放过曾经跟随董卓的李傕和郭汜。这两人本打算在董卓死后散开,解散兵马各自逃命,而贾诩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单独逃命的结局早已注定不妙,倒不如让这两位联合起来集结兵力攻打长安,期望能有所突破。随后,这一计划逐渐改变了局势,使得东汉朝廷在接下来的动乱中失去了任何恢复的机会。这是贾诩在东汉末年的第一个举足轻重的策划,间接影响了局势的走向。
而当李傕和郭汜在长安的权力斗争中反目成仇时,贾诩则辗转投靠了张绣,成为了他的谋士。曹操攻打宛城时,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在战后欲占有张绣的婶娘,导致张绣感到极度羞辱。于是他趁曹操不备发动偷袭,结果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心腹典韦都在这场反击中丧命。事后,曹操再次进攻张绣,却因为后方的威胁而退兵,张绣未能按照贾诩的建议追击曹军,导致曹操反败为胜。但贾诩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建议张绣继续追击,最终成功打败了曹军。这一胜利使张绣对贾诩的智慧倍感钦佩,日后也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对峙逐渐升温,张绣心生投降之意,而贾诩却一眼看透了袁绍外强中干的虚弱。贾诩认为,投降曹操,虽然曹操的势力较弱,但曹操的志向远大,必然会重视他的投降,不会像袁绍那样轻视他。最终,张绣确实选择了投降曹操,贾诩的预见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可以说,贾诩的谋略每次几乎都没有错过,他所给予的建议几乎都为听从者带来了成功。
在贾诩投身曹操阵营后,他屡屡为曹操献计献策,渐渐成为曹操最依赖的谋士之一。曹操在面对立储问题时曾一度犹豫不决,不知道应当立曹植还是曹丕为继承人。在一次咨询贾诩时,贾诩首先保持沉默,后来曹操逼迫他做出回答。贾诩巧妙地提出,思考的重点应该放在袁绍与刘表废长立幼的问题上,这使得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储。这一决定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贾诩的言辞更显得恰到好处。他并未直接偏袒曹丕,而是以一种更为委婉和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令曹操深信不疑。
纵观历史,许多大臣因过度的宠爱而骄傲自大,甚至因此贪欲渐增,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结局。但贾诩却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从未因此而膨胀。即便成为了曹操的座上宾,贾诩依旧保持着低调、谨慎的处世态度。他深知,自己能够稳坐这一位置,完全是因为曹操的器重,而一旦曹操的态度发生转变,自己随时可能跌落到阶下。为了确保不被视为威胁,贾诩从不放纵自己,甚至在与朝中大臣交往方面也十分谨慎。为了避免卷入权力斗争,他的子女也没有与当时的权贵结亲。这种稳重与自制,正是贾诩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立足的重要原因。
贾诩的智谋与低调使得他在曹操的政权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他深知权力的变化无常,因此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着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正因如此,贾诩才能在乱世中屡次化解危机,成为曹操最信赖的谋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