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底,四野接到指示,开始组建兵团,并划分为四个兵团,每个兵团设有两个副司令。39军的军长刘震被任命为14兵团的副司令。照常理而言,一旦担任兵团的领导职务后,通常不会再兼任军级的指挥岗位,但刘震请求继续担任军长,并有力地解释了理由:江南战役后,可能需要与桂系部队交手数次,形势相当严峻。尽管四野的兵员众多,并且指挥官各具战斗经验,他的请求最终还是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第2纵队,若追溯更早,其根源可追溯至抗战时期的新四军第3师,这支部队则是八路军344旅的发展而来。自部队踏足东北并组建2纵以来,刘震便始终担任纵队司令,构建了一种非常稳固的领导结构。相比之下,早期成立的其他纵队均经历过换将,像是1纵、3纵、4纵和6纵等。2纵在屡次硬仗和恶仗中表现出色,尤其是5师,早已在高级指挥官的直接指挥下作战,屡次获得表彰与赞誉。
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进行了休整。原本2纵设有副司令吴信泉。在组建兵团时,原纵队政委转任兵团副政委,吴信泉则调任政委。他本身就是政工出身,长期以来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承担了军政双重任务。在部队南下至中南地区时,上级调派第49军145师的政委谭友林担任39军的副军长。
谭友林来自红二军团,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曾担任师政委,抗战期间则是新四军第4师的旅长。而刘震也曾在4师中担任过4旅的旅长。尽管他们的交往不算频繁,但1941年谭友林调往延安深造时,刘震正率部与敌斗争,双方在资历和职务上都处于相当的水平。抗战结束后,他们都被投入到东北的战事中,谭友林担任359旅的副旅长,负责二线的剿匪任务,而刘震则以2纵司令的身份灵活运用部队展开作战。直到1948年3月,谭友林才调回新成立的12纵,担任师政委。
1949年4月,原有的39军的2纵经历了领导班子的调整,政委成为兵团副司令,副军长的职位转为政委。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新任副军长才刚抵达39军。起初,上级并未下达刘震兼任39军军长的命令,而是他的主动要求。或许他们认为,39军尚缺乏合适的军长人选;若将副军长提拔上去,考虑到对方刚上岗,对部队情况不够熟悉,面临南下的恶战时,可能会对战斗力产生影响。
干部空降到新单位,如果对情况不够了解,往往会导致上下不和,严重影响执行力。客观来讲,部队急需一位具有强战斗力的指挥官来把控大局,不过初期的不了解会导致指挥官之间各自执行不同的战略决策。像韩先楚被任命为3纵的司令后,尽管政委已经草拟了作战方案,但最终仍选择采纳自己的意见,甚至有时需要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确定方案,给上级施加压力。
由于作战方案缺乏共识,情绪难免波动,执行层面上也可能出现纰漏。因此,确保部队的团结一致成为了首要任务。刘震深情地牵挂着这支部队,身兼军长后,由于健康因素只能暂时留在武汉休养,他十分关心接替新军长的人选,最终推荐政委吴信泉上任。他认为吴信泉对部队状况非常熟悉,且始终兼顾军政工作。而副军长谭友林的职位依然保留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