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赖传珠作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的政委,离开了山东,奔赴东北开展工作。这样跨战区的调动,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山东战场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为何依然执意要求前往东北工作呢?
赖传珠是一名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老兵,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验相当丰富。抗日战争期间,他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担任参谋处长。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重新组建,他被提拔为参谋长。1945年11月,受命组建远征军,叶飞担任司令,赖传珠担任政委,谭启龙为副政委,贺敏学担任参谋长,部队下辖三个旅。第一旅是新四军第一师的第一旅,曾由叶飞领导;第二旅是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三旅则来自原泽东游击队。
在第一纵队还未成立之前,赖传珠便已多次向上级报告,坚决要求去东北工作。当时,东北依然处于空白地带,我军需要率先进入并扩展驻地。然而,东北缺乏群众基础和稳固的根据地,相比于关内的老根据地,形势显得尤为复杂。赖传珠认为,应当亲自前往前线服务,力争填补这一空缺。
从战略层面讲,原本上级决定向南发展并防守北方,但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战略方针也随之调整,改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此时,东北的战斗依旧未受到停战谈判的影响,战争形势显得紧张而复杂。而关内则处于停战和和平谈判的僵局之中。因此,东北成为了当时的“前线”。
随着第一纵队的正式成立,赖传珠的职务从军事干部转变为政工干部,恰恰是他的强项所在。部队需要越过陇海路,经过山东滨海地区,到达胶东,从龙口通过海路抵达营口。然而在12月,敌军占领了山海关和营口等战略要地,造成了部队滞留,无法顺利前进。杨得志指挥的纵队,由于陆上交通受阻,也停留在晋察冀军区。此后,第一纵队被编入山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山野第一纵队。
抵达山东后,部队开始适应当地的环境,包括饮食等方面。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极大,战士们原本习惯吃大米饭和小米,而山东则以大葱卷饼为主食。在战斗上,虽然全面作战尚未开始,但与东北相比,这里的局势相对稳定,主要是与日伪军及顽军作战。尽管日军在8月已投降,但仍有一部分日军拒绝投降,驻守在华丰的敌人便是其中之一。部队作战时,迫使敌人投降,蒋介石的正规军也在不断调动,占领领土,导致小规模战斗时有发生。
1946年5月,蒋介石拒绝停战协议,东北战事愈加激烈。17日,赖传珠通过电报向上级报告,表达了自己要前往东北参与军事工作的愿望。如果第一纵队无法派遣到东北,他便亲自前往。当时,山东部队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打击顽军和伪军,但国军方面频繁派人求和,进行临沂谈判,尽管这不过是拖延战事的计策,但战局何时爆发,却无从预料。
直到8月,赖传珠见到了张云逸等领导,再次提出去东北的要求。实际上,军区领导希望他继续待在山东工作,并在华东局会议上讨论决定,鉴于战斗需要,他暂时不调动,未来再说。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山东地区进入大规模战斗,而华中战场在粟裕的指挥下,正在进行苏中战役。
10多天后,赖传珠再次给军区饶政委发电,依然坚持要求去东北工作。直到9月6日,上级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批准他前往东北,叶飞兼任政委。赖传珠开始交接工作,并与副政委、副参谋长以及旅长们进行交代。9月17日,他启程前往东北,通过海路抵达安东,见到了南满军区的负责人萧华等人,并与陈云、莫文骅、聂鹤亭、李富春、萧劲光等老领导和战友们重逢。
尽管赖传珠最初计划在西满工作,却被安排到了东满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东满军区的司令是周保中。在东满工作一段时间后,军区成立了独立师,他兼任师长。在土地革命时期,赖传珠长期负责政治工作,虽然曾有过担任参谋长的经历,但更专注于在司令部出谋划策、解决具体问题。随着解放战争的展开,他依然以政治工作为主,军事指挥则由专职指挥员负责。尽管如此,赖传珠深知自己在军事领域的经验不足,因此多次请求前往东北,亲自参与军事指挥工作。上级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指派他担任军事职务。
在兼任独立师师长三个月后,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进行了领导班子调整,洪学智调任司令,赖传珠被调任为政委,随后回到纵队担任政委职务。1949年,经过平津战役后,他被提拔为15兵团政委,并率部向中南挺进。
值得一提的是,赖传珠离开山东后不久,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联合作战,并发起了宿北战役,取得了显著胜利。1947年初,两大野战军合并,组成了华东野战军,开始了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经典战役。或许赖传珠并未预料到,山东与华中野战军的合并竟会带来如此重大的军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