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谋的才子,往往能够在乱世中指点江山,笑谈间便使得城池烟消云散。时势能造英雄,而英雄也能造就时势。国家动荡、河山破碎的年代,正是各路智者挥洒才华的时刻。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尽管那个时期战火纷飞,但许多英雄人物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比如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的智勇和忠诚让人感动、敬佩。然而,在三国谋士的排名中,诸葛亮的智谋排名却仅列第六。是什么原因让他位列第六呢?而在他前面排名的又有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看这五位谋士分别是谁。
说起诸葛亮,不管是谁都会为他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才华横溢,人品也让人钦佩。从三顾茅庐到赤壁之战,从他亲自献上出师表,到为振兴国家挥泪斩马谡,这些都彰显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智与深厚的德行。
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在三国谋士中却只排第六。那么,排在他前面的五位智者究竟是谁呢?曾经有专家为三国谋士们做过一个排名,大致顺序如下:
这个排名合理吗?接下来,我们逐一了解一下,排在诸葛亮前面的五位谋士,分别做了哪些出色的贡献。
第一位是贾诩,来自今天的甘肃武威,曹魏的开国功臣。从个人背景来看,贾诩的仕途是通过“举孝廉”开始的,说明他的品德深受邻里推崇。在步入官场后,贾诩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多位主公获得成功,还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道的计策。
贾诩的一生中,有许多著名的事迹。早年,他凭借一计智退叛贼,巧妙地用“自己是名将之子”之说吓退敌人,从此声名鹊起。李郭之乱时,贾诩凭借其出色的判断力,化解了二人之间的矛盾,成功避免了民众的战乱。建安三年,贾诩为张绣献计,成功大败曹操。官渡之战时,他洞察袁绍必败,劝张绣投降曹操,最终帮助曹操占据了北方的优势。赤壁之战前,贾诩提出曹操不应轻易出兵攻打东吴,可惜曹操未听从建议,结果大败而归。
在与马超的对决中,贾诩巧妙使用离间计,使西凉军发生内讧,最终助曹操获胜。而在曹操确定接班人时,贾诩劝他应以稳定为主,最终稳固了魏国政权。尽管他并不算多么忠诚的谋士,但他深谙时局,采取了多种策略来为自己与主公谋取最大利益,也因此有着“毒士”的恶名,但这也正是他深不可测的智慧所在。
第二位是荀彧,河南许昌人,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与贾诩一样,荀彧也是通过“举孝廉”进入仕途,品德过人,以忠君爱国为原则。少年时期,荀彧便被誉为“王佐之才”,这份荣耀在三国时期并不多见,连董卓、袁绍等人都曾争取他为谋士,但他最终选择了曹操。
荀彧不仅在曹操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尤其是在豫州、兖州的扩张上,给曹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刘协一度在洛阳落难,荀彧建议曹操接其入洛阳,以此为曹操巩固了统治。而在官渡之战时,荀彧的后勤支持,使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最终击败了袁绍。
可惜,荀彧与曹操的关系最终因“曹操称王”而发生了分歧,他虽然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但因曹操的野心最终死于非命,实为悲剧。
第三位是郭嘉,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原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后来因看不惯袁绍的行为,转投曹操旗下。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曾对自己的胜算心存疑虑,但郭嘉坚定地提出了“十胜十败”的理论,极大鼓舞了曹操士气。
郭嘉的预见性和智慧,使得曹操在许多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决策。特别是在袁绍去世后,郭嘉帮助曹操审时度势,成功地通过内部纷争,轻松占领了北方四州。遗憾的是,郭嘉英年早逝,他的离世对曹操是一个巨大损失,曹操曾感叹:“若奉孝在,何至于此。”
第四位是法正,刘备的谋士。法正的智谋使得刘备在强敌面前也能够稳步推进,尤其是在巴蜀之地的争夺战中,法正为刘备策划了许多重要战略,帮助刘备最终占据益州与汉中。
法正有一封《与刘璋笺》,在其中他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与对未来的规划。这封书信受到了民众的高度赞扬。法正的忠诚与智慧,使得他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位是鲁肃,东吴的重要谋士。与影视剧中的形象不同,鲁肃并非懦弱之人。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鲁肃成为了他最得力的支持者。鲁肃不仅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第一个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设想,为孙刘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战略支持。
然而,鲁肃的去世标志着孙刘联盟的裂痕。尽管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鲁肃的死意味着东吴的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者。
除了诸葛亮之外,这些谋士也是三国时期的英才,尽管他们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得到过多的描绘,但他们在历史上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英雄人物。诸葛亮虽智勇双全,但在某些方面,法正、郭嘉、鲁肃、荀彧和贾诩的谋略与智慧,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