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沙俄这个横跨2288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突然崩溃,轰然倒塌。1917年11月到1922年12月的这段时期,俄国历史的主角成了苏俄。
在苏俄的成立和扩张过程中,它并没有能力将沙俄的所有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为了应对这一局面,1922年,苏俄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式——以联邦的形式创建了苏联。
在苏联的框架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联邦(包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联合组成了苏联的初步形态。
然而,即便如此,苏联并不满足现状。毕竟沙俄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土,而为了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在西部损失了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失去了沙俄曾经的强大势力范围,这些遗失的领土早晚都要恢复。
所谓的“东方战线”,指的是在二战前夕,苏联与德国之间的缓冲区。为了构建这一缓冲区,苏联在策略上毫不犹豫地对曾经属于沙俄的小伙伴们展开了侵犯。
第一个目标是波兰。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沙俄占据了其中最大的一块。1917年,沙俄灭亡后,波兰人趁机复国,并在1918年宣布独立,苏俄也在其中提供了支持。当时苏俄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主动允许一些曾经隶属于沙俄的小国恢复独立。可是,波兰人很快后悔了。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仅仅16天后,苏联也紧跟其后,入侵了波兰,并与德国一同瓜分了这个国家,彻底摧毁了波兰的独立。
接下来,芬兰成了苏俄的下一个目标。芬兰曾是沙俄的附庸国,属于沙俄的势力范围。但沙俄灭亡后,苏俄并未完全控制该地区,直到1920年,苏俄承认芬兰独立,并通过《塔尔图条约》划定了双方边界。然而,斯大林心中始终难以释怀,迟迟未放弃将芬兰纳入自己势力的计划。1939年,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进攻。尽管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芬兰还是被迫割让了一部分土地。
在波罗的海三国方面,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自1721年彼得大帝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并入沙俄的版图起,一直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1795年,波兰被瓜分后,立陶宛也被纳入沙俄的控制范围。虽然这三国人民曾多次尝试反抗,但在沙俄的强大压力下,反抗失败。沙俄覆灭后,三国纷纷宣布独立。到了1940年6月,苏联再次对这些国家发动侵略,迅速将其吞并。
摩尔多瓦的历史同样曲折。摩尔多瓦原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曾经归沙俄所有。1812年,沙俄通过俄土战争获得摩尔多瓦的控制权,虽然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丢失了这一地区,但在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沙俄又重新获得了摩尔多瓦。沙俄灭亡后,摩尔多瓦一度被并入罗马尼亚,苏俄对此表示支持。然而,1940年6月,苏联在侵占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时,也重新占领了摩尔多瓦,并迅速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这一举动使苏联在西部增加了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200万居民,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随着1949年北约的成立,苏联应对北约的压力,带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几乎将整个东欧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然而,即便在华约组织成立后,苏联依然没有放弃其“专挑小弟”的做法。
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匈牙利在波兰的一些成功尝试激发了自己的独立愿望,计划摆脱苏联的控制。结果,苏联动用17个师,占领了布达佩斯,直接镇压了匈牙利的反抗,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1968年,苏联又对捷克斯洛伐克展开了军事干预。捷克斯洛伐克原本试图进行改革,但被苏联认为是对其统治的威胁,直接派兵入侵。直到1990年,苏联才撤出捷克斯洛伐克。此后,许多曾经在苏联控制下的国家感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压迫和恐惧,纷纷退出了华约。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一起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最初,除了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其他11个苏联成员国都加入了独联体。1993年,格鲁吉亚也最终加入了该组织。随着独联体的发展,俄罗斯成为了组织中的核心大国。
然而,独联体的成员国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俄国与其“小弟”之间的关系问题。俄罗斯的“打小弟”做法依旧没有改变。比如,格鲁吉亚在2008年因领土争端与俄罗斯爆发战争,导致格鲁吉亚退出了独联体。摩尔多瓦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部分地区仍被俄军控制。甚至在2014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展开了军事占领,直接将该地区并入了俄国。
这样的局面让人不禁感慨:即便是曾经的兄弟,也未必能安然分开。曾经的强大和辉煌,并不总能让一个国家安稳地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