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全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所有部队统一整编,原本的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与第三野战军共同参与渡江战役。经过这次改编,二野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的七个纵队增编为九个军,并组建了三个兵团。具体来说,第一纵队更名为第二纵队,第二纵队则改为第十军,第三纵队调整为第十一军,第四纵队一分为二,分别与地方部队组建了第十三军和第十四军,第九纵队被改编为第十五军,第六纵队则变为第十二军,第一纵队最终转为第十六军,第十一纵队升级为第十七军,而豫皖苏部队则形成了第十八军。这样,二野下辖的三个兵团分别是第三兵团、第四兵团和第五兵团。
二野的兵力相较于第四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略显不足,但与华北军区及第一野战军相比,二野拥有更为庞大的兵力。然而,随着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划归第一野指挥,其总兵力从十几万增长至35万,超越了二野的二十多万。这使得二野在兵力配置上显得略微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二野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如果没有离开后方向大别山挺进作战,可能会一直在内线维持战斗,对其兵力的影响还会更大,甚至可能会有所增加。在二野改编成形后,桐柏军区、鄂豫军区以及江汉军区都还有后备部队,如果有需要,这些部队随时可以被提升为野战军。
桐柏军区的主力组成主要是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十纵队,该纵队在1947年8月正式组建后,便迅速南下支援刘邓大军,后因地方化任务而发展成为根据地部队。鄂豫军区是由第一、第二和第六纵队抽调组建而成,下辖的部队都是战斗力很强的野战部队。然而,由于为确保在鄂豫地区能够巩固脚跟,部队的抽调运用主要是为了发展地方。江汉军区则起源于张才千的独立旅,并与原新四军第五师改编而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合并,这三个军区的部队都有相当不错的战斗力,若能组建为一支综合力量,完全可以形成四个野战兵团,兵力也能够提高三个军的规模。
实际上,在渡江作战前,邓政委曾与王宏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如果主力渡江进展不顺,邓政委打算让他成立第六兵团,担任司令员南下增援。这支部队的来源正是江汉军区、桐柏军区和鄂豫军区的部队经过改编而成。最终渡江战役进展顺利,这三个军区的部队也并未并入二野,而是江汉军区的部队原本计划改编为第十六军,归属二野,但形势发生变化,最终改编为第五十八军,隶属于华中军区。
王宏坤始终渴望投身前线作战,曾在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司令,作为大战区的副职,他希望能参与前线的指挥工作,于是便带领第十纵队南下作战。然而,这次机会最终未能实现,令人感到遗憾。随后,湖北军区成立,上级决定任命李先念担任政委,而王宏坤则成为该军区的司令。由于李先念还兼任省委书记,重心更多集中于地方事务,因此王宏坤表示自己能力尚不足以独当一面,要求转为副职。李先念身兼军区的军政工作,因此王宏坤与王树声共同担任副司令,负责诸如剿匪与部队精简等具体业务。
尽管他名义上是副司令,但没多久他便被调往海军担任副司令,虽然在职务上依然是副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评定和授军衔时的地位,最终他被评定为正兵团级,并被授予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