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建立伊始便极为注重西部与北部的稳定。早在1635年,漠南的蒙古部落便选择向清朝臣服。而到1688年,漠北的蒙古也纷纷选择归顺清朝。唯一未能顺从的是漠西蒙古,即当时的瓦剌(或卫拉特)。尽管它们表面上臣服,但实际上只是象征性地表示忠诚,根本没有认真的打算。
为了应对漠西蒙古,清朝投入了80年的时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几乎把西征作为主要工作,致力于剿灭这个困扰西北地区的力量。那么,为什么清朝如此注重这场对西北地区的争斗呢?
漠西蒙古的瓦剌,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名字,尤其是它在明代英宗朱祁镇被俘事件中的角色。瓦剌在明末清初时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统称瓦剌四部。而和硕特部则是瓦剌四部中的最强者,和硕特汗的几代人都是瓦剌的盟主。早在1640年左右,和硕特汗固始汗曾一度统一了青藏高原,其实力之强不可小觑。但到了1646年,固始汗决定归顺清朝。
按理来说,既然和硕特部已经归顺,准噶尔部也应当服从清朝。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1676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带兵击败了和硕特汗鄂齐尔图汗,这也标志着和硕特汗国在瓦剌四部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紧接着,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领导下于1678年攻占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起初,清朝对瓦剌的内政并不太关注,因为康熙正忙于平定三藩,处理宝岛问题,根本无暇顾及西北地区。他们认为,既然和硕特汗国愿意归顺清朝,准噶尔汗国应该也不会有太大抵触。然而,噶尔丹却表现出强烈的野心,他不仅要重掌和硕特部的土地,还希望统一漠北与漠南蒙古,复兴蒙古部族的荣光,仿佛要重现成吉思汗的辉煌。
自1688年起,准噶尔汗国在沙俄的煽动下,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蒙古,迫使漠北蒙古向康熙帝求援。面对这一局势,康熙帝终于将准噶尔汗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决定采取行动。他匆忙解决了与沙俄的外东北事务,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随即开始了对准噶尔的征讨。从1690年的乌兰布统之战到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清军几乎一路压制准噶尔汗国的军队,最终导致噶尔丹在绝望中死去。
虽然康熙成功铲除了噶尔丹,但未能完全消灭准噶尔汗国。遗憾的是,为了征讨噶尔丹,康熙在与沙俄的谈判中做出了极大让步,使得沙俄轻松占领了勒拿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土地。康熙的西北征战止于三征噶尔丹,因为新任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名义上归顺了清朝,西征问题暂时搁置。
但实际上,策妄阿拉布坦虽然名义上归顺,却依然保持了准噶尔汗国的独立性。作为噶尔丹的侄子,他曾帮助清朝消灭了自己的叔叔,因此清朝扶他登上了汗位。然而,策妄阿拉布坦也有着恢复叔叔时代辉煌的野心,尽管他清楚漠北蒙古是清朝的心脏,无法轻易动摇。因此,在经过十余年的休整后,策妄阿拉布坦于1716年带领准噶尔军队攻占了拉萨,暂时恢复了准噶尔汗国的巅峰。
不过,清朝并未坐视不理,1718年,清军尝试收回拉萨,但遭遇失败。康熙年事已高,只得派十四子胤禵带兵出征,终于在1720年成功夺回拉萨。被赶回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只能转而专注国内发展,并试图开拓中亚地区。此时,沙俄则忙着蚕食外贝加尔地区,以便为未来的谈判提供更多筹码。
在这段时期,策妄阿拉布坦依旧试图给清朝制造麻烦,于是他怂恿罗卜藏丹津去青海挑起事端。罗卜藏丹津原是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孙子,他本希望在击败噶尔丹后,清朝能将青海封给他,未曾想到清朝并未有此打算。于是,策妄阿拉布坦借机煽动罗卜藏丹津起义,最终导致了1723年的青海之乱。雍正帝刚刚继位不久,便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平定西北事务中。年羹尧奉命平定叛乱,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终于平息了此乱,罗卜藏丹津被迫逃往准噶尔,保住了性命。
此时沙俄则趁机进一步蚕食外贝加尔的牧场,为其后来的《布连斯奇条约》铺路。1727年,清朝与沙俄正式划定中部边界,而雍正为了专心消除准噶尔的威胁,在与沙俄的谈判中做出了很大让步。同年,策妄阿拉布坦因病去世,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原计划趁此机会出兵灭准噶尔,却在与噶尔丹策零的对抗中失败,放弃了灭国之策。此后,噶尔丹策零与清朝达成了以杭爱山为界的协议,并开始进军中亚,扩展疆土。
准噶尔汗国在其巅峰时,拥有500多万人口和30万大军,成为清朝心头最大的隐患。然而,1745年,准噶尔汗国内爆发瘟疫,彻底改变了汗国的命运。噶尔丹策零因病去世,继位的两个儿子为争夺大汗之位爆发内讧,导致准噶尔汗国内部动荡不堪,最终被自己的人民所毁。
看到这一切,乾隆帝敏锐地察觉到时机来临,于是立刻决定出兵征讨准噶尔。经过两年的战斗,清军于1757年彻底灭掉了准噶尔汗国,从此准噶尔成了历史的尘埃。至此,清朝终于解决了西北的最大隐患,进入了其疆域的巅峰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清朝花费了80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汗国。正是由于这一历史背景,清朝历代帝王才会将西北的安定视为头等大事。在这一段漫长的征战中,沙俄被视为次要威胁,准噶尔才是当时最主要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