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何书写的?有一句话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编写。明朝时期,有一位皇帝曾被后来取而代之的满清王朝严重抹黑。若是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就会发现这位皇帝不仅为明朝延续了160年的命运,且在战场上,比五征漠北的朱棣还要更加果敢、英勇。
这位皇帝便是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是“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只要他在成长过程中不犯下任何大错,最终必定会成为明朝的皇帝。朱见深虽然一直安稳度过成长岁月,但在他年少时,父亲朱祁镇却闹出了大乱子。到了明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北方瓦剌再次发动对明朝边境的进攻,朱祁镇决定亲自出征,力图一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形势并未如他所愿。
朱祁镇在信任宦官王振的情况下,指挥不当,导致明军遭遇惨败,数十万大军被两万蒙古骑兵击溃,甚至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军俘虏。此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尽管这次事件类似于靖康之耻——同样是外族俘虏了皇帝,但因为明朝国力仍强于蒙古,朱祁镇也没有受到过多侮辱。尽管如此,皇帝被俘的局面让明朝国内政局发生了剧变。
最初,瓦剌本意是想用朱祁镇交换中原的领土,但明朝的大臣们坚决反对此举。经过深思熟虑,孙太后决定立朱祁钰为新皇,朱祁镇则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面对这一变化,瓦剌人也只能尝试从太上皇身上榨取最后一点价值。然而,朱祁钰上位后,显然不愿意轻易放弃皇位,因此,朱祁镇不得不被软禁在宫中,连带着朱见深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
在朱祁钰的暗中操控下,朱见深不仅被剥夺了太子的身份,还被严密监视。除了负责照顾朱见深的宫女万贞儿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接近他。即便朱祁镇后来发动了“夺门之变”,才得以见到自己的儿子。在“夺门之变”后,整个朝廷的局势更加动荡。皇位更替频繁,导致了国家政权的极度不稳定。许多曾忠诚于国家的大臣们,在此时纷纷遭遇杀戮。对于这些大臣来说,捧立新皇,保卫国家并没有错,但朱祁镇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当初于谦一行支持朱祁钰登基,他也不会经历长达八年的软禁生涯。
然而,政治的矛盾愈发激烈,朝堂之上充斥着阿谀奉承之声。那些曾经支持朱祁钰的人,现在却纷纷转投朱祁镇阵营,表露心意。国家的救治方案并未出现,相反,朝堂上充满了利益交换与空洞的承诺,这种混乱的局面,正是一个即将灭国的王朝的写照。
然而,朱见深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成功地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他首先稳固了国内政局,成功为朱祁钰及大臣们平反,这一举措使得不少小人心生惶恐,忠臣们则纷纷表示欣慰。朱见深通过以德报怨的方式,赢得了朝廷内外的好评。其次,在对外的战争中,朱见深首先联合女真部落,将蒙古瓦剌打得大败。紧接着,他又与朝鲜联手,让女真部落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展现出当年朱棣征战时的果决与狠劲。
这些精妙的外交战略,使得明朝的外患威胁大幅降低。尽管女真对朱见深的手段深感愤恨,却也无计可施。在这个时期,朱见深的治国能力已被证明,堪称一代明君,他的努力为明朝争取了长达160年的存续。
然而,等到满清入关之后,清朝对大多数明朝皇帝的记载都相对温和,唯独对朱见深的评价,彻底将他抹黑为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甚至连小时候照顾朱见深的宫女万贞儿都被当作攻击朱见深的第一借口。满清宣称,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恋母情结”,这一点被无端放大,而实际上,万贞儿不过是他人生最低谷时唯一的陪伴者,这种情感的产生并无不妥之处。
另一个攻击朱见深的理由是他任用宦官汪直,清朝认为这显示了他的昏庸。然而,汪直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无能,恐怕并不容易评定。就像魏忠贤一样,虽然他被认为是明朝最腐败的太监,但在大多数时候,他依然忠心于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