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个人的感受,我觉得前三十年挺好,但这仅仅是个人感受。
每个人际遇不同,时代的感受也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那些在键盘上一敲而过的沉重数字,57、62、66、74,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这些数字的分量和背后的故事?谁又能说得清,数字的背后有多少“为了忘却”的忘却?
那个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竞争,也不存在竞争的土壤,适合我这号无所作为的人。
我在国企干过,是学徒工,机修钳工,好工种,多少也算是个技术活。有一次经过美女开的牛头刨,一听声音就知道主齿轮碎了个大牙,美女一脸惊愕,这学徒工也太厉害了吧?打开机子一看,确实被我说对了。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师傅屁股后面,看到哪个机床坏了,记录下来,师傅按住我说不急着修,要报加班,这样大家可以拿到双倍工资,七十年代生活得很单调,教育、医疗、住房都是免费的,没什么精神压力。
以我现在的心态,回去挺好。
但是,经济学不能这么考虑问题,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比较中,计划经济缺少在一个长周期中成功的案例,东村与前苏都曾经凭借集体主义意志的推动,做了一次壮丽的士兵突击,但缺少可持续性,可以说,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具有必然性。
既然如此,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众会怀念前三十年?
因为时代性的比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微观的比较,这是站在个人立场上的比较,是臀部思维;另一个比较是宏观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
个人的比较,当然现在的生活要比前三十年好得多,但是,活得太累了,太拼了,拼了一辈子,很可能看不起病;阶层在固化,权力在固化,以至于不断有人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说明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不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全民共享分配机制没跟上,大众怀念前三十年是对现实中两极分化的批判,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基尼系数不完全由市场下定义,也不完全是经济问题。
至于经济学的比较,数据上没得比,但是,近十年风向却在变,有人开始提出重返前三十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佬一下成了过街老鼠,中国经济似乎正在经历一场轮回,市场信号越来越弱,指令信号越来越强,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比,外部与内部环境都发生了非常深刻、非常长远,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变化,一些网红教授也明确提出了民营经济离场论,提出了重返单一计划经济的四大要素。
但不管我们多么怀念那个时代,时间却是不可逆的,中国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要就业,要吃饭,这正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底层逻辑; 从1968至1978年,东村的就业增长是零,仅此一点,东村也不会再“重返”,现在所要做的不是把巨大的生产力锁入200年前意识形态的鸟笼,而是要避免出现沉没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