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因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而享誉世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广为流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而作为广西的传统美食,柳州的螺蛳粉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兴趣。
无论是桂林,还是柳州,它们的名气似乎都超越了广西的真正省会——南宁。
那么,南宁为什么会成为新中国广西的省会,而它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及桂林和柳州呢?毛主席对南宁又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呢?
自宋代开始,桂林便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到了清朝末期与民国初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曾有人提出要将省会迁至南宁。
1885年,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后,中越边境成为中法两国重要的商贸往来区域。为了加强防御,广西部分官员建议将省会迁至南宁。然而,由于清朝末年政局动荡,这一建议未能落实。
民国成立后,南宁正式被定为广西省会,且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然而,建国后的某些人,尤其是张云逸和韦国清,依然对这一决定提出了异议。
张云逸,开国大将,韦国清,开国上将,两位均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张云逸只是大将级别,但他在军中的待遇与元帅相当。虽然张云逸并非广西人,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却成为了广西的党政军领导者。
当时广西境内土匪横行,局势十分严峻,最重要的是南宁当时没有铁路,这给指挥全省的剿匪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张云逸于是向毛主席诉苦:“主席,由于没有铁路,每次我从北京或广州开会返回时,都不得不先到柳州转乘汽车。柳州是广西的中心,为什么不把省会从南宁迁到柳州呢?”
毛主席理解张云逸的难处,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提议。与张云逸有相似想法的,还有后来的广西一把手韦国清。
1958年,毛主席亲自来到南宁,参加由九省二市及中央领导共同参与的南宁会议。这样的盛会对于南宁而言,堪称前所未有。为此,广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举行一场宴会,邀请毛主席及各位领导。然而,毛主席事先有要求:不允许举行宴会。无奈之下,大家请韦国清出面劝说。
韦国清作为毛主席的亲信,知道大家的好意,也不愿拒绝,于是他与毛主席谈到了这个问题。“主席,这么多人来南宁,是一件大事,省委省政府想请大家吃顿便饭,不知道可否?”
毛主席笑了笑,说:“我到这里,就是你们的公民了,随你们安排吧。”韦国清听后心里十分高兴,知道毛主席同意了。然而毛主席补充道:“可以吃饭,但要简单点。”
韦国清点头,突然想到广西的一道传统菜肴,便大胆地问:“主席,您敢尝试蛇羹吗?”
毛主席淡然一笑,说:“蛇做的羹嘛?好啊,到了时候每人来一碗,大家都尝尝。”宴席上,毛主席特别照顾韦国清,他还幽默地说:“岭南人有吃蛇羹的习惯,韦国清是岭南人,你们如果不尝,那就等于不尊重岭南人。”
对于毛主席的关怀,韦国清始终感激在心。在这次会议期间,韦国清还向毛主席诉苦,说广西没有大学,工业基础薄弱,毛主席听后挥手说:“那就为广西建一所大学吧。”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广西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为本土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工业方面,毛主席也深知广西的落后,甚至说到南宁的情况:“南宁只有两个半烟囱,一个是电厂,一个是砖瓦厂,那半个,是我住的饭店的锅炉。”
韦国清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建设计划,包括柳州钢铁厂、西津水电站和柳州化肥厂,毛主席不仅同意了,还特地指示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帮助广西进行规划。
在这次交谈中,韦国清还提到了广西省会的问题。他认为柳州地理位置更优越,交通便利,而且有大片荒地,适合建设学校、工厂和政府机关,因此应该将省会迁至柳州。然而,毛主席对这一提议并不认同,直言:“这是你韦国清的一大发明,照你这么说,首都也应该搬到兰州或青海,那里的荒山荒坡多得很。”
听到毛主席的话,韦国清明白自己确实考虑不周,毛主席的话有理,因此没有再坚持迁都的提议。
毛主席认为,南宁之所以比桂林和柳州更适合成为广西省会,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反法斗争,南宁作为我国与越南接壤的重要城市,成为了支持越南抗法的前线,对国际形势有着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南宁还靠近龙州和钦州湾,这两个地方是我国的国防要塞,南宁作为省会,能够更好地巩固海防,指挥广西全省的建设,而在水路上的交通便利也超越了柳州。
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毛主席最终决定将南宁定为广西省会。随着党中央的支持,广西也逐渐获得了出海口的建设,这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南宁作为省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崛起为广西的最大城市,并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了广西的出海通道之一,推动了南宁的快速崛起。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当初的决定,展现了他远见卓识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