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4月,郑成功亲率海师25000人,由料罗湾,出澎湖,穿过台湾海峡,在“赤嵌一战”中,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被荷兰占据三十年的宝岛。
此后,郑成功留在岛上,专注于宝岛重建工作,将厦门和金门交给了世子郑经看守。
郑成功让郑经守家,郑经却与庶母(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好上了,还生下了儿子郑克臧。郑经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让父亲发现,不如主动找父亲坦白。
郑成功得知这件事后,脑瓜“嗡”得一声,整个人感觉瞬间炸裂,连呼“家门不幸”。悲痛过后,郑成功做了一个沉重的决定,暗中找来弟弟郑泰,让其持信物回厦门王府处决这位逆子。
郑泰是郑成功的铁杆心腹,平时对郑成功的话唯命是从,但听到这个任务后,郑泰拒绝了。
毕竟,郑经不是一般的郑家人,他可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处决郑经,除非郑成功亲自动手,其他人根本干不了这活。
郑泰拒不执行,郑成功就找别人来做。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一个人接这个活。再加上,众人苦劝。郑成功暂时放下了处决郑经的想法。
1662年5月,收复宝岛半年后,郑成功在家国和家门不幸的双重打击下,忧愤去世,时年39岁。
郑成功一死,郑家作为大明最后一股抗清力量,立刻陷入权力争夺的漩涡中,为了掌控郑氏全部家业,郑经将“金夏”力量倾巢而出,进攻摄政宝岛的五叔郑袭。
最终,郑经凭借高超的手段,解决了五叔“摄政王”郑袭,成功当上了延平王,但代价是“金夏”二地全部落入清朝手中。
郑经在复杂矛盾的性格上,与父亲郑成功神似。
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且忠于大明,也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终极理想,但这份理想多多少少夹杂着一点“私心”。
郑成功在南明的数次北伐中,经常“迟到”贻误战机,导致南明几次大规模“利好”战役失败。
但当父亲郑芝龙、恩师钱谦益降清、永历帝逃亡热带雨林后,南明彻底复国无望后,他忽然下定了与清朝拼死到底的决心。
郑经也是如此。郑氏家大业大,什么样的美女找不到,他偏和庶母陈昭娘搞到一起。把父亲活活气死后,他又幡然醒悟,忽然成长,立志做一个像父亲那样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向九泉之下的父亲,证明自己才是郑家的顶梁柱,郑经一生都致力于抗清和扩大郑氏力量。
当郑成功的死讯,传到清廷和荷兰。9月,荷兰总督“揆一·费里第里克”联合清朝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对郑家军发起了进攻。
双方第一场恶战在金门遭遇,一仗下来互有胜负,清朝和荷兰一方略胜一小筹。
郑经佯装战败,由金门“败逃”前往厦门方向。清荷联军乘胜追击,到了厦门海域时,郑经下令调转船头,正面硬刚清荷联军。
清荷联军事先没有预案,没想到郑经敢回头接战,因此被郑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福建提督马得功直接跳海“殉清”。
马得功一死,清荷联军不敢再贸然进攻,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奈何郑家左都督陈升临阵降清,战况再次不利于郑经,郑经只得退到铜山一带。
次年三月,郑经和太师兵官洪旭率师撤回宝岛。直到1681年,郑经去世,前后与清廷对峙长达近二十年。
在这近二十年“抗清”中,郑经的矛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面与清朝势不两立,一面又心平气和地与清廷坐下来洽谈招安,前后一共进行了9次谈判。
为了招安郑经,清廷可谓是下了血本,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在金门、厦门、宝岛基础上,再给他划拨漳州、泉州两地,并加封他为"八闽王"。
暂不说,清廷是否有诚意。就这份招降条件,可比吴三桂要优厚太多太多。
然而。郑经不为所动,当年爷爷就是被你们用这一招给做掉了,现在故技重施来PUA我,没门!
当福建总督姚启圣就问郑经,到底想要什么条件时,郑经给出了十四个字。
——仿朝鲜例,称臣朝贡,不登岸,不剃发。
很显然,这是清廷断不能接受的。
郑经之所以不肯降清,更多的是对郑成功怀着一份“愧疚”情结和置气心理。郑经想把郑氏家业进一步扩大,让九泉之下的郑成功看到,当年赐死自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问题是,郑经想为郑家谋福利,底下将士等不起。十七年中,有374位高阶将领和1.2万水师陆续降清。面对“大势已去”,郑经的人生最后几年,是在酗酒中度过。
回顾郑经的一生,除了跟乳母陈昭娘那点事儿,遭人诟病。论外交、内政、军事,包括气节,都应该不输于郑成功。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被历史掩埋掉的海上强者。
1681年(康熙二十年)三月,虚龄40岁的郑经去世,预示着封建海洋时代,最后一位东方海上霸主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