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韩先楚被调任为兰州军区的司令员。对于他来说,来到大西北的这个新岗位,心中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并没有人知晓,毕竟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与他熟悉的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韩先楚此前在福州军区工作了整整16年,初来甘肃,他是否能顺利适应这种环境,值得思考。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中,这位将领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的足迹,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与挑战。
作为大别山人,韩先楚的生活和战斗都在中原地区展开。在第四次反围剿时,他随徐海东的25军深入陕北,开创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与陕北的红军并肩作战。抗日战争期间,他也在晋冀鲁豫地区表现突出,继续奋战。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韩先楚被派往东北,从东北的激烈战斗一路推进到海南岛,经历了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解放后,他被调任至福建,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扎根这个战斗前线长达16年。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华南几乎都留下了他拼搏的身影。
韩先楚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将领,尤其在战争年代,他在军事指挥方面常常以敏锐的视野看待问题,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他虽然作为指挥员不必对战略有过多的了解,但在战术上的卓越表现常常影响着整体策略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他总是通过少数人的军事观点力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而他往往都能获得胜利,或许这也使得他逐渐养成了一种“霸道”的性格。
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时,韩先楚向来言出必行,之后兼任地方工作时更是如此。1973年随着大军区的调整,他被调往兰州军区专注于军区事务,而不再同时兼任地方职务。这是否让他心中产生落差感呢?经历过权力的掌握,通常情况下难以轻易放下。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使得兰州军区的干部们对他的印象是“不易伺候”和“霸道”。这种印象体现在哪里呢?
当韩先楚初到兰州军区时,他发现这里的居住条件较差,水质不洁,缺乏冰箱和彩电等基本设施。对此,管理局的人全力以赴,费尽心思且费力地从山上引来泉水,购置冰箱、电视等物品。而在此之前的两任司令员张达志和皮定均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管理局的干部甚至对政委冼恒汉抱怨:“这位首长真难伺候!”在他的工作视察中,若遇到不合理之处,他总是要求整改。实际上,很多措施在他到来之前都是获得认可的,但是他的到来,却频频让事情变得复杂,政委也因此认为他在故意挑毛病。
这主要是由于对他工作风格的不理解,许多人并不习惯他那种喜欢做主的方式,习惯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事务。这种“霸道”的风格难免令外人产生误解,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风格,但让很多人察觉到的则是他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在军区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司令员与政委之间的矛盾加剧,久而久之却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直到1977年政委被免职后,双方的这种不和局面才终于得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