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中原突围的关键时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的皮定均部队在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后,果断选择东突围。他们的队伍虽然只有6000人,但长途跋涉完成了1500多里的行程,经过24天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成功抵达了苏皖地区。经过这场突围,尽管部队经历了伤亡、掉队和散失,仍然保存了5000名战斗人员。这个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回延安,毛主席得知情况后,欣喜地表示:“真不简单,一个旅还是一个旅。”
皮定均部队能够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确实非同寻常。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的过程分为两路,遭遇了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战斗损失惨重。皮定均不仅成功地牵制了敌军的追击,还选择了敌人在兵力布局上最紧张的方向进行突围,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到1955年时,皮定均在授军衔的仪式上被评价为:“皮有功,少晋中。”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中一段最为辉煌的时光。在部队抵达苏皖解放区后,华中军区的司令张鼎丞和政委邓子恢对他们的胜利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同时,他们还与政委徐子荣及政治部主任郭林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表示希望暂时让部队留在华中,待战斗结束后再进行归建。实际上,两位军区首长更为希望这支精锐部队可以驻扎在华中,增强当地的军事力量,计划将皮旅与华中另一个旅组建成一个纵队,拟定由皮定均担任纵队的指挥,而另一个旅的政委则担任政委。
当时,华中军区辖下的华中野战军正在与敌军持续对抗,展开激烈的苏中战役。敌军调动了十几万兵力,对苏皖解放区发起了猛烈攻击,但在粟裕司令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凭借少量兵力屡次获胜,最终歼灭敌方5万3千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尽管战斗成果显著,但加强军事力量仍然是重要的任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较之于新兵,他们具备更多的实战经验,且相较于敌军中的俘虏,他们的战斗力相对更为纯粹,几乎无需整训便能投入战斗。皮旅抵达苏皖时,苏中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华中战区的军政主官,自然希望能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消灭更多敌方有生力量。
当皮旅的政委徐子荣和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听到两位首长的谈话后,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认为将部队融入华中并未必是明智选择。尽管他们成功突围来到苏皖,但上级并未要求这支部队留下并归并入华中部队。如果有一天上级下达令令部队归建,他们该如何应对?现在已经在苏皖,可以在这儿一同作战,无论在哪里作战,他们都能发挥作用。
因此,皮旅最终保持着独立的状态,重新编为华中第13旅。1947年1月,部队再次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尽管如此,在更改为独立师的过程中,华东领导仍将皮定均调到第6纵队担任副司令,协助王必成加强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当时,王必成所率领的部队在涟水一带进行作战,情况十分艰苦,亟需为部队补充新兵,来提升战斗力、改善训练和加强纪律等多方面。
随着在华东的战斗,部队经历了严酷的军事锻炼,参与了淮阴、涟水和盐城等多场保卫战,这些都是针对拥有装备优势的国民党军第74师等进行的阻击战,虽消耗了不少敌军资源,但我军的伤亡也不可小觑。由于我们的武器装备条件相对落后,采取阻击战的方式使得我军在损耗与伤亡上处于劣势。相对来说,游击战和运动战能够更好地发挥我军的特长。
因此,旅级领导最后决定树立全局意识,顾全大局,服从上级指挥,确保不出现自由主义的倾向。部队改为独立师后,仍积极参加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到1947年底,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进行了会晤,并最终改编为第13纵队,唯独皮定均仍留在华东,以继续履行他的指挥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