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血色黄昏: 巫蛊之祸与皇室遗孤文|小玉
编辑|小玉
公元前91年的长安城,正值深秋,梧桐叶黄,却血色弥漫。这一年,被史学家称为"征和二年巫蛊之祸"的政治风暴,如飓风般席卷了整个皇室。权臣江充以巫蛊之名诬陷太子刘据,声称在太子宫中掘出桐木人偶,上面刻有诅咒皇帝的符咒。
太子刘据面临生死抉择。
他深知父皇汉武帝晚年疑心日重,加之远在甘泉宫,消息闭塞,若不自救必死无疑。无奈之下,太子调动长乐宫卫兵,击杀江充,起兵自卫。然而,这一举动却被汉武帝视为谋反。父子反目,血雨腥风。
战败后的太子刘据自缢于湖县,太子妃史良娣、长子刘进、次子刘敬皆死于乱军之中。唯有襁褓中的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因年幼无害,得以幸存,却被收入郡邸狱中,成为这场政治风暴中最后的皇室血脉。
在阴森的监狱里,婴儿的啼哭声格外刺耳。廷尉监邴吉见此幼儿,心生怜悯。他深知这孩子虽为罪人之后,却是无辜之躯,更何况身负天家血脉。于是,邴吉违背常规,专门挑选了两名品行端正的女囚胡组、郭征卿轮流喂养照料这名皇室遗孤。
史书记载,汉武帝曾下诏,凡与巫蛊案相关的囚犯一律处死。使者持节来到监狱,准备执行诏令。关键时刻,邴吉挺身而出,紧闭监门,对使者说:"皇曾孙在此,寻常人尚不可枉杀,何况天家血脉?今日若杀皇曾孙,陛下异日必悔!"使者见邴吉态度坚决,不敢强行,只得回报武帝。
或许是天意如此,武帝听闻此事后,不仅没有震怒,反而陷入沉思。这位晚年的皇帝开始反思巫蛊之祸的是非对错,内疚之情与日俱增。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诏》,承认此前政策的错误,同时大赦天下,刘病已也在这次大赦中获释。
出狱后的刘病已并未得到皇室的特殊照顾,而是被寄养在祖母史家。然而,史家也不愿承担这个政治包袱,很快便将其送回刘氏宗族。从此,这个皇室血脉开始了流落民间的颠沛生活。
民间磨砺:社会底层的帝王教育
与在深宫中长大的皇子不同,刘病已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完全在民间度过。这段看似悲惨的经历,却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在民间的刘病已,生活极其清贫。他曾在长安街头摆摊卖字画,也做过各种小买卖维持生计。《汉书》记载:"及壮,好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底层的疾苦有了切身体会,也让他深刻了解了汉朝吏治的弊端和民间的真实状况。
刘病已在民间结识了各色人等,从市井小民到游侠豪强,从小商贩到下层官吏,这些人构成了他最初的社会关系网络。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存,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些经验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民间的生活让刘病已养成了务实的性格。他不像宫廷中长大的皇子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深知民间疾苦,理解政策实施的难点。这种草根经历使他日后在治国时能够制定出更贴近实际、更有效的政策。
公元前75年,刘病已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已经十七岁,虽然身份特殊,但在民间的生活让他与普通青年无异。然而,朝廷的巨变即将改变他的命运轨迹。
权力游戏:霍光的算计与刘询的蛰伏
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无子嗣,皇位空悬。此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军霍光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立谁为帝?
霍光首先想到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刘贺血统纯正,年龄合适,看似理想的皇帝人选。然而,刘贺入京即位后,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史书记载,他在即位的二十七天内,"行昏乱,违礼制",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每天四十多件。
霍光意识到自己选错了人。经过权衡,他决定废黜刘贺,重新选择皇帝。这时,流落民间的刘病已进入了他的视野。
选择刘病已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几点:首先,他是汉武帝的曾孙,血统正统;其次,他自幼长于民间,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和势力集团,容易控制;再次,他的悲惨身世能够获得朝野同情,有利于新政权的稳定。
公元前74年七月,刘病已被迎入长安宫,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然而,新皇帝深知自己的处境:表面上是九五之尊,实际上却是霍光手中的傀儡。
刘询的表现堪称完美的政治演技。他对霍光极尽恭敬,所有重要决策都要征求霍光的意见。史书记载,刘询曾说与霍光同车而行时"若有芒刺在背",可见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但他从未在外人面前表露出任何不满,反而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霍光的功德。
在霍光试探性地提出辞职时,刘询不仅坚决拒绝,还进一步加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女儿为皇后,彻底打消了霍光的疑虑。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刘询高超的政治智慧。
这种隐忍的生活持续了六年。在这六年中,刘询表面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傀儡皇帝,实际上却在悄悄地观察朝政,培养自己的势力,为夺回皇权做准备。
雷霆手段:铲除霍氏,重掌皇权
公元前68年三月,霍光病逝。这个控制汉朝政权二十多年的权臣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而刘询终于等到了夺回皇权的机会。
但是,霍光的死并不意味着霍氏势力的终结。霍光的儿子霍禹继承了右将军的职位,侄子霍云为中郎将,女婿范明友、邓广汉分别担任重要军职,霍氏集团在朝中仍然势力庞大。
刘询没有立即动手,而是采取了更加巧妙的策略。他首先从边缘开始,逐步瓦解霍氏的权力结构。
第一步,刘询以"另有任用"为名,将霍禹调离右将军的职位,改任大司马,看似升官实则夺权。同时,他开始提拔自己的亲信,如魏相、丙吉等人,逐步在朝廷中建立自己的势力。
第二步,刘询利用霍氏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的团结。他暗中支持那些对霍氏专权不满的官员,鼓励他们举报霍氏集团的违法行为。
第三步,刘询开始清理霍氏在地方上的势力。他派遣亲信担任各地刺史和太守,逐步将霍氏的地方网络铲除。
公元前66年,霍氏集团终于坐不住了。霍禹、霍云等人开始策划政变,准备废黜刘询,另立新君。然而,他们的计划很快被刘询的间谍发现。
刘询果断出击,以谋反罪逮捕了霍禹、霍云等霍氏核心成员。经过详细的调查,霍氏集团的罪状被一一揭露: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私结外戚、图谋不轨。最终,霍氏一族被全部诛灭,霍皇后也被废黜。
这场政治清洗不仅彻底结束了霍氏专权的时代,也标志着刘询真正掌握了皇权。从此,西汉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治国安邦:昭宣中兴的辉煌成就
重新掌握皇权后的刘询,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在内政、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开创了"昭宣中兴"的盛世局面。
内政改革:以民为本的仁政
在内政方面,刘询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他深知民间疾苦,因此格外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在位期间,他先后六次减免田租,有时甚至全免当年田租。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稳定粮价,刘询下令在各地设立常平仓,丰年收购余粮,灾年平价出售,有效地调节了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史书记载,在刘询治下,"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粮价降到了极低的水平。
刘询还特别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他下令将一些公田借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耕种,帮助他们维持生计。同时,他还降低了盐价,让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这一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