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5日,迎来了烈士董存瑞英勇牺牲的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董存瑞的亲人以及他曾经的战友们齐聚一堂,参加了关于董存瑞壮烈牺牲经过的座谈会。
在座谈会现场,亲眼见证董存瑞炸碉堡英勇瞬间的郅顺义,激动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的声音充满感慨:“我清楚记得,董存瑞那时毫不犹豫地将身子猛地向前一扑,紧贴着那座桥型的碉堡,手中紧紧抓住炸药包,毫不迟疑地拉开了导火索。我被这一幕震撼得目瞪口呆。”
然而,董存瑞毫无恐惧之色,甚至在炸药包即将爆炸的瞬间,大声回头喊道:“赶紧卧倒!”瞬间,一声震天的巨响过后,桥型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董存瑞的身影消失在了烟尘之中。
董存瑞年仅十九岁便为国家英勇献身,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与此同时,他的家人过得如何,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早在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标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这篇报道在后方的人民中传开,向全国人民宣布了董存瑞的壮烈牺牲。
时光回溯至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出生。董存瑞的父亲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家境贫困,董存瑞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一员。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他从小未曾上学,平日里帮家里放羊、捡柴火。
董存瑞八岁时,家乡南山堡村沦陷,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虽然年幼的他无力参战,但心中愤怒与不甘仍在燃烧。虽然不能与敌人直接作战,董存瑞还是积极地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出一份微薄而有意义的力量。
当时,南山堡村并未完全落入日军之手,日军便通过伪军来控制村民。而刘有祥,这位大地主则成为伪军中的一员,每日配合日本军队搜刮粮食和抓捕劳动力。刘有祥的行为令村民们苦不堪言,董存瑞决心做出反抗。
他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们,策划了一个“捉弄”刘有祥的计划。一天夜晚,孩子们躲在土崖上,等着刘有祥从村外回来。随着刘有祥的出现,董存瑞带领伙伴们把手中的小石块投向一棵树上的马蜂窝。马蜂愤怒地飞舞,刘有祥被蜂蛰得头破血流,狼狈不堪。这个小小的恶作剧,虽然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却展示了董存瑞年幼时的机灵与勇气。
13岁那年,董存瑞遇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这次遇见坚定了他参军报国的决心。那时,王平是一位地下党成员,正在南山堡村进行工作。不幸的是,王平很快被日军发现,董存瑞在紧急时刻毫不犹豫地将其藏在自家院子里,巧妙地骗过日军的搜查。
然而,王平很快被叛徒出卖,最终选择了在日军抓捕他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事件深深打动了董存瑞,使他更加决心投身革命,参与抗日斗争。
1945年春天,董存瑞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自卫队,并于同年7月加入了八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东北解放军。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董存瑞迅速成长为一位英勇的战士,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1948年5月,冀察热辽军区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准备攻打热河隆化城,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元帅”。在誓师大会上,董存瑞激动地说道:“这场战斗,不管死活,我都要把隆化拿下!”
战斗开始后,敌人坚守的桥型碉堡成为了我军进攻的巨大障碍。董存瑞主动请缨,带领战士们进行爆破。几次尝试都失败了,敌人重兵把守,许多战士因此牺牲。最终,董存瑞做出决定,将身子紧贴碉堡,将炸药包引爆。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碉堡被炸毁,敌人防线被突破,但董存瑞的英勇身影再也没有出现。年仅十九岁的他,成了无数人敬仰的英雄。
董存瑞牺牲时,他的妻子卢长岭,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二人因父母之命结为夫妻。虽然两人没有太多感情基础,但在生活中,他们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卢长岭始终支持丈夫,为抗日工作提供帮助。当董存瑞决定加入八路军时,卢长岭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还是支持他报效国家。董存瑞离开时,曾告诉她:“等到战争结束,我就回家。”然而,这一别便成永别。
董存瑞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卢长岭痛苦万分,她不愿接受丈夫已经英勇牺牲的事实。但得知丈夫的英勇事迹后,她内心既悲伤又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董存瑞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开国中将陈仁麒亲眼见证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并决定将他的事迹传扬四方。陈仁麒常常关心董存瑞的家人,并且多次亲自去看望他们,直至晚年。
1994年,陈仁麒因病去世,临终时仍惦记着董存瑞的家人,叮嘱子女在举行追悼会时一定要邀请董存瑞的家人参加。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