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7日,国民党各界军政要员被迫汇聚南京,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国防联席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应对日本侵华的局势,以及如何决定“是打还是和”的问题。会议中,面对众多不同的意见与分歧,最终,戴笠的三句话如同雷霆一样震撼全场。
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蒋介石就已经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尽管如此,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层的一员,蒋介石对是否全面展开抗战仍然心存疑虑。最初,蒋介石表示:“倭寇挑衅,不论其动机如何,我军必须全面动员,全面戒备,并准备宣战。”然而,不久后,蒋介石的立场开始动摇。7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宜轻易宣战。”
数日之后,蒋介石再次在日记中记录道:“宣战是否对倭寇产生负面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甚至到7月17日,尽管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露出抗战的决心,他在日记中依然表示:“不确定伯明书发布后的影响,是否会引发全面战争,这需要谨慎考虑。”
7月25日,廊坊事变爆发,蒋介石情绪再度激动。他立即给孔祥熙发去密电,表示日本可能已经占领了廊坊,并随时准备占领北平。在此背景下,他写道:“和平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应与日本断交,宣战。”然而,尽管如此,蒋介石依然未能作出最终决定。
不仅蒋介石如此,国民党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是否宣战的问题上也展开了多次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自7月11日起,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委员会每日召开会议,由何应钦主持,讨论战况和应对策略。几天后,何应钦报告称,蒋介石意图公开发布一份“申明书”,表明国民党并未宣战,但仍坚持和平愿望。因此,这份草拟的“申明书”依旧体现了国民党对于和平的期望,宣战的问题并未得到最终决定。
到了7月16日,国民党军事指挥部对是否进行全面战争进行深入讨论。何应钦提出,如果是全面战争,宣战几乎不可避免,但如何评估这种决策对国民党的利弊仍需要进一步权衡。两天后,研究结果出炉。结论指出,如果与日本断交并宣战,根据日本强大的海军优势,中国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困境,因此最终决定“暂不宣战,不断绝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这一决定并未能平息内心的分歧,尤其是在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发布后,国民党内部对于是否宣战依旧存在较大争议。即使在处于被动局面的情况下,蒋介石依然未能做出坚决的决策。
1937年8月7日,随着日本日益逼近,国民党各界军政要员终于聚集南京,召开了决定性的国防联席会议,旨在商讨对日的战略方针及最高国策。为了确保各方意见的统一,蒋介石特意邀请了与广西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等曾有过摩擦的领袖参加会议,并派遣德国籍飞行员驾驶水陆两用飞机前往桂林接人。此时,戴笠、冯玉祥、阎锡山、刘湘等人物也相继到达南京,南京成为了政治和军事的焦点。
当天上午,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在国民政府礼堂举行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并致开幕词。当天晚上,会议转移至中山东路的励志杜礼堂举行,会议气氛更加紧张。蒋介石继续主持会议,并听取了参谋总长程潜关于上午会议的汇报,以及其他军事指挥人员关于战况的最新报告。
然而,尽管会议气氛严肃且紧迫,国民党内部关于是否抗日仍然分歧严重。有些人主张立即宣战,有些人则坚持求和,甚至有部分人希望与日本妥协,继续进行谈判。令人震惊的是,甚至有人提议将卢沟桥事变视作地方性事件,而非全国性战争,有人还希望通过向日本道歉来解决问题。
就在会议气氛僵持不下时,戴笠站了出来,他的发言改变了会议的方向。他坚定地对在场的其他人说:“这次我们必须打了。”在场的一些老资格人物如吴稚晖感到疑虑重重,质疑如何在缺乏足够武器与经济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抗战。戴笠毫不犹豫地回答:“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那时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戴笠的话并非出于民族大义,而是源于他个人的立场。他掌管着军统特工,深知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的人马也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戴笠意识到,这场抗战不仅仅是对外的挑战,也是军统壮大自己队伍、提升地位的机会。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打”比“和”更为有利。
经过激烈的争论与讨论,国民党高层决定暂时将战线转移至淞沪战场,以期分散日军的兵力,避免日军从华北包抄四川等地。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中国军队向驻上海的日军发起进攻。次日,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宣布中国将捍卫领土完整,坚定反抗日本侵略。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尽管蒋介石一直致力于抗日,戴笠的特工工作仍未停止。即使是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后,他依旧派遣特工密切监视共产党的动向,继续打击与其对立的力量。与此同时,日军的反情报工作也在不断加强,这使得戴笠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军统不被日军侦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