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字无疑家喻户晓,之所以能名列其中,都是凭借着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些战功背后,却是成千上万士兵的生死。正是因为如此,各国的军队在战斗中的伤亡都极为惨重,甚至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特别是在面对像白起这样擅长歼灭战的将领时,敌军的死亡人数更是令人咋舌。
每一位将领都有其独特的用兵方式,王翦,秦国的另一位杰出将领,也不例外。然而,王翦的一些做法却让秦始皇十分心疼,尽管如此,为了胜利,秦始皇最终还是只能选择妥协。究竟王翦的这种“习惯”是什么,竟然让秦始皇这样一位宽容的君主都感到心疼呢?
王翦自幼以智勇双全著称,出生在秦国的贵族家庭,家境优越,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为他从小培养起了忠君爱国的心志。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普通贵族子弟通常都避免参军,尽可能留在朝廷,免去上战场的风险。然而王翦却不同,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正义感,心中满怀的是捍卫家国的决心,因此常常挺身而出,帮助弱小,抵制恶霸。
在看到儿子对兵书极有兴趣,并且在阵地布置上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后,王翦的父亲决定请一位习武的老人来教授他武艺。在老师的指导下,王翦不仅武艺日渐精湛,学问也没有落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既能言善辩,又气宇轩昂的青年英雄。
16岁时,王翦正式参军。凭借王家的一定影响力,他虽然不能直接成为将军,但也不至于从普通士兵做起,而是担任了一个地位较高的军士。王翦对此并不介意,他深知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因此,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
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凭借着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王翦迅速晋升为千夫长,并被派往咸阳负责军事训练,成为秦国精锐的保卫力量。由于秦国一度是最为仇视的国家,秦始皇常常面临刺杀威胁。一次在陪同秦始皇外出时,王翦便亲自出手制止了刺杀事件,虽然他自己重伤,但成功保护了秦始皇的生命。秦始皇因此对王翦的忠诚与勇气印象深刻,决定提拔他作为自己的亲信。
随着王翦的官职和地位不断上升,他也开始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当时,秦始皇面临着权力斗争,王翦提出应先下手为强,成功地帮助秦始皇消除了嫪毐对王位的威胁,随后又协助秦始皇解决了吕不韦的势力,最终帮助秦始皇稳固了统治地位。
随着地位的上升,王翦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深知秦始皇的理想是统一六国,便向秦始皇请战,要求出征赵国,帮助实现大一统的梦想。秦始皇欣然答应,将赵国的征伐交给了王翦。
在这一战中,王翦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华,不仅成功攻克赵国都城邯郸,还生擒了赵王,彻底消灭了赵国。秦始皇对此大喜,立即问王翦有何要求。王翦毫不犹豫地请求房产和田地等物作为奖赏,而这一请求,秦始皇虽感到惊讶,却也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随着赵国的灭亡,秦始皇开始策划征服楚国。楚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敌国,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秦始皇在选将方面两难,一方面是初出茅庐但勇猛有谋的李信,另一方面是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王翦。秦始皇询问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李信信心满满地回答:“二十万足够。”然而王翦却表示:“必须动用六十万大军才能攻克楚国。”这一差距让秦始皇感到震惊,笑着摇头说:“王将军果然年纪大了。”
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所有战力,为了攻克楚国下如此大注,秦始皇认为有些过于保守,因此最终选择了李信。然而,李信的战役惨败,他差点没能全身而退。秦始皇意识到自己错误地低估了楚国的强大,也对王翦产生了新的认同。
于是,秦始皇亲自去王翦的故乡道歉,并请求王翦重出山,帮助秦国挽回局势。王翦并没有立即回应,反而要求六十万大军,秦始皇虽然心疼,但考虑到李信的惨败,他终于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更让秦始皇没有料到的是,王翦在获得这次机会后,仍然像以往一样请求奖励,要求更多的良田、豪宅和美女。这让秦始皇一度觉得王翦似乎过于贪婪,但很快他就意识到,王翦并没有索取权力或更高的地位,反而只是请求了世俗的财富。这种行为让秦始皇放心了,因为他明白王翦并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企图。
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楚国,凯旋归来,秦始皇如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赐予了王翦丰厚的奖励。
王翦的“习惯”让秦始皇既心疼又无奈,主要是他每次征战都要求充足的兵力,而每次胜利后,又总是要求大量的赏赐。每一次,这都让秦始皇痛感“出血”。但王翦这一做法其实是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他并非单纯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在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和信任度。毕竟,在如秦始皇这般雄心勃勃的君主手下,臣子只有懂得以退为进、无欲则刚,才能免于被清除的命运。王翦的“智愚”之举,恰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