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算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摆手拦下。他给出的原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看看我们明朝的历史,有很多皇帝和大臣之间聪明较量的故事,特别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关于打不打日本的争论,真的让人想很多。14世纪末的时候,东南海边经常被倭寇捣乱,老百姓过得非常苦,朱元璋很生气,想发兵去打日本,但这个主意最后被刘伯温给拦下了。这事儿得从头慢慢讲起。
在洪武时期,东南海边的地方一直被倭寇骚扰,老百姓过得非常艰难。浙江、福建一带的打鱼人真是遭了大罪,晚上连觉都睡不安稳。这些从日本来的海盗,就像是一群凶狠的狼,一次又一次地抢夺我们的海边。原本热闹的渔村变得冷清,好好的房子也成了破墙烂瓦,老百姓真是吃了不少苦头。朱元璋知道后,心里又可怜又生气。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了不起的皇帝,他的经历充满传奇。他从一个乞丐一步步当上了皇帝,所以特别能体会老百姓的辛苦。当他看到沿海的老百姓受尽折磨,他决定要给那个不听话的邻国点颜色瞧瞧。于是,他派了杨载作为第一批使者去日本,要求他们进贡并臣服,同时停止倭寇的侵犯。可是,日本根本不买账,甚至还残忍地杀害了使者团队。
随后,第二批去的使者张天佑也没能逃脱坏运气,他们在海上遭到了日本的围攻,全部牺牲了。朱元璋很懂怎么和别国打交道,但却接连被日本无理地挑衅,派去的使者一个接一个被害,这简直就是对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的直接挑衅。这时候,朱元璋再也压不住心里的火了,他决定要发兵讨伐。
不过,当他打算起兵攻打的时候,刘伯温来到了朝廷。他稳稳当当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看法,说现在出兵不是时候。刘伯温觉得,大明才刚刚成立,根基还没打牢,而且北方的蒙古人一直盯着大明。要是这时去东边打仗,家里就可能出大乱子。再加上海上打仗也有很多想不到的危险,军需物资的压力也非常大。
在这场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热烈讨论里,刘伯温明白无误地说出了大明现在碰上的难处和以后可能碰到的大麻烦。他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了明朝的军粮有多少、海边天气怎么样,还有过去几次打日本都没打赢的事情。他还建议把军费花在加强海边防守上,这样一来能挡住倭寇,二来也能保护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刘伯温的提议受到了海边官员和老百姓的支持。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开始站在刘伯温这边,特别是当一位失去所有亲人的老奶奶在大殿前哭得撕心裂肺时,朱元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最后,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决定不去攻打日本了,而是要加强海边的防守。
朱元璋马上下令,要加强海边的防守。他让人建起了结实的城墙,还成立了一支专门管海上的军队,另外,他还特地拨了钱,专门用来修建和维护海边的防御设施。在各个大港口,他都建起了瞭望哨,还弄了个用烟火发信号的报警系统,这样倭寇一来就能马上知道。这些办法很快就有了效果,倭寇来捣乱的次数少多了,海边的人们又开始回家住,渔村也重新热闹了起来。
说起来这事儿,刘伯温不光拦下了一场对咱们国家不好的战争,还凭着自己的聪明和眼光,给国家规划了一个长远的打算。他协助朱元璋在内外都不安稳的情况下,稳住了国家的底子,通过加强建设和防守,给咱们国家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刘伯温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长远眼光,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打仗不是啥事儿都能解决的唯一法子,多想想好处坏处,全面考虑情况,常常能找到更好更长久的办法。在那次朝廷的较量里,刘伯温用理智压过了鲁莽,在保护老百姓和国家好处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这段往事,讲的是明朝刚开始那会儿的复杂情况和皇帝大臣们的聪明较量。它不仅让人们看到刘伯温有多厉害的政治头脑,还说明了在国家管理上,理智做决定有多重要。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段往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