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也打不起一场大战了。
我们就拿欧洲最后一场大战役柏林战役来说,苏联损失也是十分惨中的。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共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100余万人,其中俘虏德军48万人。
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达30.4万人,损失坦克2156辆、火炮1220门、飞机527架。
在战前,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曾说,如果攻打柏林说,他之所以将柏林让给苏军,是因为他知道柏林一役将使盟军至少付出10万名士兵的生命。
虽然苏联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却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十分触目惊心。
苏德战争中,苏联军人战死的就有900多万,加上负伤的人数,伤亡高达2960万。平民1900万人丧生。
人口损失: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967亿,到了1946年仅余1.67亿,也就是说一代男青年都被打光了,这对苏联来说是十分惨重的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经济损失接近26000亿卢布。
据统计,苏联有1710座城镇,7万个村庄,遭到了德军侵占和破坏。
此外,苏联有超过3万家工矿企业,10万个集体农庄,1800个国营农场,2900个机器拖拉机站因为战争而濒临瘫痪,整个苏联欧洲区域,都成了一片废墟。
直到1950年,才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苏联可以说是惨胜
要知道,苏联能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英的援助。
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或许很大可能上会获胜,但时间更长,死伤人数更多,付出的损失也更大,胜利更是惨胜。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的《租借法案》,对苏联进行了大量的援助。
截止到1945年9月30日,美国向苏联援助了海量的物资:飞机就有1.5万架,坦克近8000辆,吉普车和卡车共计百万辆,摩托车3.5万多辆,拖拉机8000多辆,火炮近万门等。
其他的还有——
机枪:131633挺
炸药:345735吨
建筑物:10910000美元
火车:11155(节)
火车头:1981辆
货船:90艘
护卫船(反潜):105艘
鱼雷艇:197艘
轮船发动机:7784台
食物补给:4478000吨
机械设备:1078965000美元
有色金属:802000吨
油料:2670000吨
化学品:842000吨
棉花:106893000吨
皮革制品:49869吨
轮胎:3786000个
军靴:15417001双
如果苏联不计后果的继续向西欧进攻,会发生什么后果呢?
首先,美英会立即停止对苏联的援助,苏联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损失之后,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而是持续作战,那么会是一直疲敝之师。
当时除了法国之外,基本上整个欧洲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苏军很难得到补给,因为当地人都养不活自己,后来欧洲复兴还是靠美国提供的贷款和物资才恢复,即马歇尔计划。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后勤补给,前线部队根本没法打仗。
或许苏联会利用美国提供的物资继续进攻,甚至占领法国,进而占领整个西欧,但一旦美国援助耗尽,苏联的进攻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后勤保障是战争基础。
二战时期,巴顿率领美军多次深入敌人后方肆无忌惮的攻击,完全是因为美国强大的空军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否则巴顿的美军早就弹尽粮绝了。
其次,美国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美国绝对不会坐视苏联占领整个西欧,成为欧洲的主人。如果美英挡不住苏联的进攻,或许回来个第二次敦刻尔克大撤退。
美国会凭借强大的空军和海军,甚至原子弹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
相对于美国强大而空军和海军来说,苏联的空军和海军简直就是不值得一提。
任凭苏联的钢铁洪流,在美国空军面前也不堪一击,只能被开罐头!
而美国的海空军可以随时把登陆部队送到任何一个地点进行登陆作战,迫使苏联全面防御,就算他有一千万军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防御。
在二战期间,美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摧残,反而因为战争爆发许多工厂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生产了数之不尽的战争物资,为前线士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和辎重。
苏联的国力跟美国根本没法比,时间不长,三年之后苏联就顶不住了,会接受美国的一切条件。
说一个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小细节。
1941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才试飞。
1944年的一天,德国的“彗星”喷气式战斗机以它独特的高速优势一举击落了3架美国先进的战斗机P-51, 2架B-17轰炸机,在空中战场上声名大噪。
另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在1944年6月投入空战后第一个月就创下了不菲的战绩,使盟军22架飞机机毁人亡。
而苏联则直到1948年才才让试验型拉—176前线歼击机进行试飞,
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利用英国和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技术迅速让空军更新换代,进一步拉大空战优势,那苏联还怎么打仗?
即使苏联获得了德国技术,但需要进行研究消化,起码要好几年年,这段时间里盟军的新式空军早就把苏联空军完全消灭了,甚至地面部队也都损失惨重了。
在二战时期,掌握了制空权,就掌握了致胜权。没有制空权,钢铁洪流不过是地面标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