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九大全体会议上,毛主席向与会的代表们介绍了一位自己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这位被介绍的人正是来自河南省的纪登奎,时任副主任。
纪登奎是一位早期的革命者,并且一直保持着革命者的姿态,这种姿态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上,也深深影响着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他身上许多优秀的品质,曾多次引起毛主席的注意。
许昌,这座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小城,毛主席曾多次经过此地。他在此地曾进行视察、听取汇报,也在这里发表过一些重要批示。1951年春,毛主席从北京启程,乘专列沿京广铁路南下。当列车经过许昌时,毛主席特意停下车,专门听取了许昌地区领导的汇报。那时,纪登奎担任许昌地委副书记,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面对毛主席时,纪登奎心中十分紧张,毛主席见状并没有急于展开工作讨论,而是首先询问了纪登奎的家乡,并和他聊起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纪登奎也渐渐放松下来。在随后的汇报中,他详细介绍了许昌地区的土改、治淮等工作,特别强调了许昌地区如何建立起宣传网络。毛主席听后,对纪登奎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到了5月,纪登奎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分享了许昌在宣传工作方面的经验,毛主席对此高度评价:“我党的宣传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毛主席的赞赏,使得纪登奎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很快,纪登奎被任命为许昌地委书记,当时他仅28岁。
1953年,毛主席再次来到河南,期间他和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谈到纪登奎,表示希望听听他汇报工作。于是,纪登奎再一次被带到了毛主席的专列。在那次会谈中,毛主席和纪登奎聊起了自己第一次到许昌时的情景,那是1918年的一段往事。此后,纪登奎的工作情况始终在毛主席的关注中。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年代,毛主席提议将纪登奎调任到正在筹建的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厂长。纪登奎上任后,毛主席再次来到河南视察,并专门召见纪登奎,询问他在工作中的困难。面对毛主席,纪登奎坦诚地说:“我没有工厂管理经验,也缺乏相关的文化和技术知识。”毛主席鼓励他:“世上无难事,没有经验就去实践积累,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就要通过学习补充。”这些话语鼓励了纪登奎,让他在不断努力中提升自我。
到了四十岁左右,纪登奎已被提升为河南省委常委。1963年,毛主席再次来到了郑州,纪登奎亲自向他汇报了洛阳农村战胜灾荒的情况。这些年来,毛主席多次视察河南,每次几乎都会找纪登奎来交流,足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纪登奎的经历非常特别。尽管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过参与,但他从未担任过军事指挥的工作,甚至没有指挥过正规军队。他主要是在地方上开展工作,打过一些地方性的剿匪战斗。因此,与许多有战功背景的干部不同,纪登奎的资历并不显赫。毛主席看中纪登奎,主要是看中了他为革命工作的热情和实际能力。事实证明,纪登奎无论担任何种职务,都能够展现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工作经验和资历在此时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此外,纪登奎工作时展现出了一种“拼命精神”。无论任务多么繁重,他都能毫不懈怠地投入其中,甚至常常夜以继日。纪登奎的家人曾开玩笑说他是“拼命老三”,这个“老三”是因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
1968年年底,中央准备召开九大,纪登奎被列入候选人名单。1969年4月,九大召开前,纪登奎来到北京。在酒店住下后,他被主席团的成员找到,要求他在大会上发言。纪登奎一开始并未考虑过会有此事,他谦虚地推辞说:“我发言不合适,我最多算是解放干部。”然而,听到毛主席亲自指示后,他没有办法再推辞,只好草草准备了一份发言稿。在九大上,纪登奎成功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两项任命使他迅速进入了中央领导层,从1969年开始,他被调往北京,参与中央的重大决策,并有机会与毛主席直接接触。
纪登奎在北京的工作开始时主要协助周总理,后来,毛主席任命他为中央军委的成员,并且在这一职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纪登奎曾表示自己是地方工作的老兵,但他从中学到了许多军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也与许多军事将领如叶剑英、陈锡联等共事。
几年后,纪登奎还曾短暂主管旅游业,他提出旅游业是一个重要产业,对国家财政贡献巨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纪登奎提出的观点也得到了验证。
1982年,纪登奎被安排至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担任“部级研究员”。在这个岗位上,纪登奎享有正部长级待遇,并有了一套四合院和专车。此时,纪登奎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他的工作除了研究,还偶尔参与一些家务。由于身体原因,他仍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喜欢散步和打理家务。
然而,纪登奎有一个未竟的心愿,那就是教授和撰写书籍。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历史写下来,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内容。遗憾的是,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88年6月,纪登奎因肺炎住院,并在康复后感到身体不适。晚些时候,他突发严重病情,最终不幸去世。国家为纪登奎举行了庄重的告别仪式,许多领导人亲自前往送别他,评价他是一个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杰出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