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我们看到了一段深刻的历史片段:在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的772团与日军冈崎大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这场几乎让整连整排几乎全军覆没的战斗中,129师师长刘伯承和386旅旅长陈赓,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刘伯承和陈赓认为此时应撤退,另找机会反击日军;然而,彭德怀愤怒地拒绝了两人的建议,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关家垴并消灭冈崎大队。最终,尽管我军击溃了冈崎大队,但也付出了2000多人的巨大牺牲,这一战斗后来的批评,也为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上彭总受到批评埋下了伏笔。
彭总亲自指挥了关家垴战斗前线的野战炮兵阵地,这里距离敌军阵地仅有500米。尽管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战斗环境,彭德怀依然坚持不撤,决定将敌军一举歼灭。徐肖冰的摄像机镜头将这一历史瞬间牢牢记录下来。
在激烈的争执中,刘伯承的情绪几近失控,他被彭德怀的固执和倔强气得发抖,认为彭德怀是在负气蛮干,早晚会把八路军的力量消耗殆尽。彭德怀则愤怒地威胁撤掉129师的番号,冷言道:“杀头不论大小。”在邓政委的劝解下,争执才暂时平息,129师及其他参战部队终于在高昂的代价下攻占了关家垴。但不少将领对于彭德怀的激烈作法依旧保持了异议,只是无处发声。
1945年,为了总结八路军敌后抗战的经验,延安召开了“华北工作座谈会”。会上,许多人批评彭德怀在关家垴战斗中的做法,认为他违背了主席的作战方针,采取了正面硬拼的方式进行攻坚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远超八路军所能承受的代价。如果当时采纳刘伯承和陈赓的撤围建议,或许能避免这么惨烈的损失。
针对这场战斗,彭德怀是否真如部分人所指责的那样“负气蛮干”?刘伯承与陈赓的建议是否更为合理?这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也不能仅凭“负气”来解释彭德怀坚持击溃冈崎大队的决心。
事实上,主席在华北敌后抗战期间一再强调,八路军应遵循山地游击战方针,避免与日军正面接触,因为在装备和兵力上,八路军与日军相比差距甚大。硬拼绝非上策,必须尽量避免与日军展开正面大战,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而关家垴地势险要,冈崎大队占据有利高地,固守待援。刘伯承和陈赓根据部队的伤亡情况,提出撤围,以便寻找合适时机进行反击,这符合主席的作战方针。从战术角度看,如果当时撤围,八路军的伤亡会显著减少。
然而,彭德怀不同的考虑出发点在于,当时冈崎大队的500余人胆敢闯入八路军的根据地腹地,令他极为愤慨。彭德怀认为,如果不立即将冈崎大队消灭,日军必然会更加猖獗地骚扰我军的根据地,严重威胁到根据地的安全与发展。因此,他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将冈崎大队歼灭。
彭德怀的做法固然受他个性和决心的影响,但他多年丰富的作战经验并非徒然。虽然他清楚这场战斗的风险,知道正面攻坚违背了主席的作战方针,但他考虑的是根据地的安全以及士气的提振。正是这种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导致他最终作出了果断的决策。
刘伯承与陈赓的建议,虽然站在遵循主席指示的角度出发,但也缺乏对当时局势的全面把握。如果当时撤围,日军势必更加肆无忌惮地侵扰八路军的根据地,给我军造成更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物资补给和兵员储备。在这种情况下,2000多人的牺牲与更大的损失相比,或许是可以承受的。
因此,仅仅以2000多人的伤亡为由批评彭德怀的决策显然不公平。同时,指责关家垴战斗违背了主席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也是一种简化的看法。实际上,主席的方针是从战略层面提出的,而具体到一场战斗中,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攻坚战斗也是战术需要,并非违背战略方针。历史上,许多攻打日军炮楼、坚固阵地的战斗,不也都需要攻坚么?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关家垴战斗与山地游击战方针对立起来。
总结而言,彭德怀的决策是复杂环境下的权衡结果,不能单纯归结为“负气蛮干”。这一战斗,不仅是对八路军战术选择的深刻反思,也是历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