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被认为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最后一场规模庞大的战斗,指挥工作由杨勇将军负责。在战争即将打响之际,内部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这让许世友感到愤懑与无奈。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刻表明了自己的不满,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搞小动作”。他强调这种做法不仅严重违背了组织原则,而且必须受到严肃处理,绝不能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置之不理。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许世友为何会插手其中呢?许多人误解了许世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角色,觉得他未真正参与实战,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误解。1953年3月,许世友在朝鲜战场上的王近山将军接任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然而他在这场长达三年的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金城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是杨勇,他是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在这个战役期间,许世友并未直接参与指挥,而是以观战者的身份前来支持。他与杨勇都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彼此之间思想相投,彼此欣赏。为了增强士气,许世友在现场将杨勇抱起转了一圈,真诚地表达了祝贺与激励,现场氛围瞬间变得热烈而感人,激励了所有在场的士兵。
在战役初期,有人提出一种战术,建议对某个山头进行突击后再撤回。对此,杨勇与兵团政委王平表达了强烈反对,他们坚信一旦突击成功,就应该果断坚守阵地,而不是退却。许世友对此方案表示了全力支持。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杨勇和王平决定先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证明他们的策略正确,这场小小的胜利为后续达成停战协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南朝鲜的总统李承晚开始了一系列小动作,显然对战争的结束并不抱希望。对此,毛主席明言指示,必须消灭更多敌军。杨勇与王平也决定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打击南朝鲜军队,力争重创李承晚的士气与实力。第20兵团将五个军整合为一个战斗群体,准备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战斗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激烈。
虽然兵团领导层已作出决策,但仍有少数领导对正面进攻轿岩山等高地的计划表达了不满。他们私下质疑作战方案,而在公开场合却选择了沉默。一些军方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兵团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向杨勇和王平报告了这种情况。实际上,作战方案早已获得志愿军总部的批准,根本没有任何不妥之处。随着大战的临近,反对声音的出现无疑会对整体指挥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动摇士兵们的士气。对此,杨勇和王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并对相关领导进行了调整,让他们负责炮兵的任务。
在观战的许世友得知这些事情后,愤怒之情显而易见。他毫不留情地指出,身为志愿军的高级干部,在战斗前竟然散播不满言论,简直是对组织纪律的严重侵犯。若让他来处理,这位领导早就该受到严厉的训斥与撤职。杨勇和王平的处理方式相对宽容,然而这种宽容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使他们在后续的战斗中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