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三国格局的奠基石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中的关键性一战,也是确定三国格局的重要战役。若讨论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若不提及“赤壁之战”,就如同“结婚却不入洞房”一样,显得极为不完整。
一、为何赤壁之战爆发?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的爆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彼时,曹操已经先后打败了袁术、消灭了吕布、击溃了刘备、征服了袁绍、横扫了乌桓,并成功地招安了西凉的马腾和韩遂。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天下大势已经几乎被他牢牢掌握,但仍有四股力量存在,威胁他的统治。
第一股是荆州的刘表,第二股是江东的孙权,第三股是西川的刘璋,第四股是汉中的张鲁。刘璋与张鲁互相敌视,已基本上无力构成威胁。而江东的孙权,曹操根本未曾放在心上,若孙策仍在世,曹操或许会有所忌惮,但孙权在曹操眼中只是个年纪轻轻的“毛孩子”,是依赖家族权势的幸运二代。
在这四股势力中,唯一对曹操形成威胁的,是刘表。倘若曹操能迅速征服荆州,那意味着东汉的乱世将迎来终结,而一统天下也将变得唾手可得。对曹操而言,赤壁之战不过是一个顺利拿下荆州、消灭刘表后,开始“收官之战”的过程。
然而,从孙权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意义就更为直接和简单——保命。无论是主张投降的张昭,还是主张全力抗敌的周瑜、鲁肃,大家争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即使他们言辞激昂,也不敢奢望能通过一场大战推翻曹操。毕竟,曹操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东吴没有能力与曹操抗衡,也缺乏那样的“时运”。
相比之下,刘备的立场则更为复杂。他与孙权有明显不同,他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与曹操的较量,已不再关乎胜负,而是关乎表态。刘备早已认识到,自己与曹操的对立无关成败,而是对“仁与暴”的坚持。他曾说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所以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实际上并非积极抗争,而只是做出了表态。回顾长坂坡之战,刘备早已处于失势状态,只剩下口号和誓言,而曹操对其根本不屑一顾。
综合三方的态度来看,可以得出结论:赤壁之战是一场曹操能够承受的失败,但却是孙权和刘备无法承受的战斗。
二、谁才是战役的主导者?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败北被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是“邪不压正”,曹操代表的是“邪”,而刘备代表的是“正”,因此曹操注定会失败。这种观点固然有道理,但从正史来看,曹操实际上是东汉的丞相,代表的是皇权,想要恢复国家秩序,而刘备、孙权则只是割据一方的武装势力,难以称之为“正”。如果曹操赢得这场战斗,历史的记载或许会对他大加赞扬。
其二,赤壁之战的胜利被归功于诸葛亮的“神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团结东吴、激励孙权、与周瑜斗智,并借东风帮助火烧曹军战船,表现得几乎是超凡脱俗。但正史却给出了不同的评价,诸葛亮仅仅完成了与东吴的外交任务,为刘备争取到与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格,并未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真正的主导者是东吴,特别是周瑜。周瑜作为联军的总指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领导了这场战役。
在战役中,周瑜要求刘备来与自己商议战略,并且通过自身的强势姿态,实际主导了整个作战计划。刘备不得不前往会晤,并且在得知周瑜的兵力仅有三万时,露出了焦虑的神色。但周瑜却轻松回应:“不就是打个曹操吗,三万足够了!”这场对话无疑彰显了周瑜的自信与掌控力。
三、周瑜的四点理由
周瑜在东吴内部分歧严重、是否抵抗曹操的讨论中,提出了四个理由,来支持自己打败曹操的信心。
其一,曹操名义上已统一北方,但西凉的马超和韩遂依旧是潜在威胁。周瑜认为,曹操若开战,西凉的马超和韩遂可能会趁机反叛。然而,这一理由在实际战争中并不成立。事实上,马超在赤壁之战后仍然没有反叛,因为曹操在西凉给予了足够的政治待遇。
其二,水战本是曹操的弱项,东吴在水战上的优势,使得周瑜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曹操。虽然周瑜这一观点正确地识别了曹操的短板,但曹操的水军在荆州的强大实力,足以应对东吴的水军。
其三,曹操选择战时机的失误。周瑜认为,曹操在冬季发动战斗会导致军队在寒冷天气中遭遇困境,这一观点具有一定道理。
其四,曹军不适应水土,容易生病。周瑜认为,曹军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可能会爆发瘟疫,这成为曹操兵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这些理由是否真实,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周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贾诩的毒计
作为曹操阵营中的智者,贾诩提出了与周瑜截然不同的策略。他劝曹操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而是通过经营荆州,等待江东内部的分化与动荡,最终让东吴自乱阵脚。贾诩认为,如果曹操善待荆州百姓,东吴迟早会自乱,而曹操无需出兵。
若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赤壁之战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三国格局也可能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总的来说,赤壁之战的胜负,虽有诸多变数,但正是因为曹操未能采纳贾诩的建议,才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利,三国格局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