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人张飞VS雁人张辽
张飞,原为燕国人,具体来说是河北涿郡人,在三国时期的名将榜单上,稳居第六位,堪称三国中最令人畏惧的将领之一,甚至仅次于关羽。这个位置,让他在其他名将面前显得格外突出。吕布,在《三国演义》里虽然是英雄人物,但要论名将的地位,张飞明显在他之上。
吕布虽然手下有张辽和高顺等猛将,陈宫也是其谋士,可惜他最终没有能力把自己带得更远,最后死于自己的决策错误。罗贯中将吕布降级,抬高了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使得吕布成为了“第一名将”,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敢与张飞对阵,最终不得不让高顺上阵单挑,却还是被张飞打败。那时,吕布选择忍气吞声,再次出手。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吕布为何不让张辽去和张飞单挑?张辽,山西雁门马邑人,名将之列,尤以后来投曹操后的表现更为突出,成为曹魏阵营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张辽参与过的战役,如白狼上斩蹋顿、合肥之战等,都表现出他不凡的作战能力。
然而,跟随吕布时,张辽的战绩并不突出,主要是参与了濮阳与小沛之战,而他唯一的亮点,就是曾经追击过曹操、刘备和孙权。尽管如此,《三国演义》中的张辽被弱化,虽然如此,他依旧是曹魏阵营中的三大猛将之一,被誉为“恶典韦、猛许褚、狠张辽”。
典韦早逝,没有机会和张飞对战,而许褚则曾在赤壁战后和张飞有过一次“非常规”的单挑,之后在汉中战时,也被张飞一矛刺倒。相比之下,张辽虽然未和张飞直接对决,却总在曹魏阵营中扮演关键角色。那么,究竟这两位三国的“燕人”与“雁人”,谁更胜一筹呢?从他们的成名战来看,水断桥与威震逍遥津之战,便能看出一二。
二、哪个更精彩?
张飞的“据水断桥”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征服荆州后,派虎豹骑追击刘备,迫使刘备带着家人仓皇逃离。为了拖延时间,张飞带领二十多名骑兵担任后卫,阻挡曹操追兵。张飞挺身而出,手持长矛,气吞万里,口喊“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震慑了曹魏的追兵,竟然没有一人敢上前。这一战,让张飞以铁血和胆气证明了他“万人敌”的名号。
而《三国演义》中的“据水断桥”则更加戏剧化,曹魏的九员大将,包括张辽和许褚在内,都被张飞一声怒吼震慑得退缩,甚至夏侯杰被直接吓死,曹操也只能带着大军仓皇逃离。这个版本几乎是将张飞的吼声塑造为“声波武器”,让敌军闻风丧胆。
与张飞的水断桥相比,张辽的威震逍遥津虽然在史实和演义中保持一致,却显得更加震撼。发生在公元215年,东吴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而张辽带领八百精锐迎击,斩杀东吴将领陈武,最终逼得孙权仓皇逃命,甚至连“帝王”孙权的面子都顾不得,躲在土丘上,张辽指着孙权大声呵斥,威震四方,令江东震动。
从这两场战斗来看,张辽的威震逍遥津无疑更具戏剧性,充满了画面感和细节,犹如电影般精彩。相比之下,张飞的水断桥虽然也很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声波攻击,依靠惊人的胆气与声势达到心理震慑的效果。
三、两“气”一“理”
首先,谈胆气。张飞的胆气远超其他任何将领,尤其在“据水断桥”一役中,张飞以二十多骑单枪匹马阻挡数千曹军追兵,完全没有任何支援,这种胆量是无法比拟的。而张辽的胆气虽然也显赫,但毕竟他是在合肥城的庇护下作战,背后有援兵支持,这使得他与张飞的“独立作战”相比,差距明显。
第二,名气。张飞依靠其“万人敌”的称号和多年建立的威望,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而张辽虽然有不小的名气,但相较于张飞那种深入人心的“传奇”形象,显得有些逊色。张飞的“水断桥”就是利用了他已经建立的强大名气,令敌人心生退意,完全不需要动手。
最后,心理战。张飞和张辽的两场大战都充满了心理战的成分。张飞通过声势的压制,给曹魏的追兵造成了心理恐惧,让敌人自动退缩。而张辽则通过突袭,使得东吴阵营指挥系统混乱,最终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这两场战役,虽然各有千秋,但从战略和执行上来看,张飞的“逆境之战”更具传奇色彩,也更能体现他非凡的胆略和智慧。
总结
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虽然张辽的威震逍遥津令人震撼,但张飞在“据水断桥”中的表现,实则是在绝境中逆转乾坤,凭一己之力打败数倍敌军。张飞的传奇色彩更为浓厚,因此,张飞无疑是更为出色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