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攻打蜀汉,尽管姜维成功地在剑阁抵挡住了魏军主力钟会的进攻,但邓艾却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率领3万大军悄然越过阴平,成功深入蜀汉腹地。面对这一危机,刘禅急忙派遣诸葛瞻率领7万大军前去迎战邓艾。然而,诸葛瞻虽占有地理优势,却因能力平庸,在绵竹之战中惨遭邓艾击败,结果绵竹落入魏军之手,成都的门户大开,蜀汉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无奈之下,刘禅只得决定开城投降。蜀汉的灭亡,除了与诸葛瞻的指挥失误及能力不足有关,还与刘禅当时无法依赖顶级将领的局面息息相关。如果蜀汉当时能有三位名将帮助抵挡邓艾,局势也许就会大为不同,邓艾不可能轻易攻下蜀汉。
一、罗宪
邓艾是三国末期的顶级名将之一,在绵竹之战中,他以3万疲惫的兵力击败了诸葛瞻的7万精兵,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能力。相较于姜维,蜀汉的其他将领在与邓艾对抗时并未占得上风,蜀汉急需一位擅长防守的将领来抵御邓艾的锋利进攻,而罗宪恰恰是一位优秀的防守悍将。
在襄樊之战中,孙权背信弃义,趁关羽和曹魏激战之际,出手偷袭夺取了荆州,甚至亲手杀害关羽,这令刘备愤怒异常,最终决定联合全国之力向东吴宣战。然而,刘备在伐吴的过程中部署失误,令大军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最后败退到白帝城。在此期间,刘备设立了永安都督,着手修建防御工事以防东吴的进一步进攻。尽管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得到了诸葛亮的修复,但襄樊之战给蜀汉留下了深刻的痛苦教训,防范东吴的警觉始终未曾放松。
五位永安都督中,罗宪是最后一位担任此职的将领。当邓艾偷渡阴平威胁成都时,罗宪等蜀汉将领立即派遣兵力援助刘禅,但最终仍未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蜀汉灭亡后,曹魏内部陷入了邓艾和钟会的反叛斗争,无法及时接管蜀汉。东吴也想趁机夺取蜀汉的残余领土,于是派步协领兵西征。但在这个时刻,罗宪带领蜀军击退了步协,虽然东吴随后又派遣名将陆抗增援,然而罗宪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顽强抵抗。即便在蜀军爆发瘟疫,许多士兵因病倒下,罗宪仍然带领军队持续了长达六个月的抵抗。最终,司马昭为了帮助罗宪平定局势,派荆州刺史胡烈攻打东吴的重镇西陵,东吴被迫撤兵,永安之围得以解除,罗宪因其表现卓越被曹魏加封为陵江将军,并受到其他重要任命。
如果罗宪带领7万精兵防守成都,甚至邓艾的进攻也未必能突破防线。
二、王平
王平同样是蜀汉的防守悍将之一。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将马谡和王平安排在街亭守卫要地。马谡坚持在山上安营,却没有意识到水源的问题,而王平则坚决反对,建议在山下安营以保证水源,但未能说服马谡。在曹魏名将张郃的进攻下,马谡因水源被切断而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街亭失守。王平虽然没有守住街亭,但凭借设疑兵巧妙撤退,使得张郃未能追击,避免了更大损失。事后,诸葛亮深感马谡的失误,将他斩杀,并重用了王平。
在诸葛亮去世后,王平接替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曹魏的曹爽率领10万大军进攻汉中,而王平仅有3万兵力,但他凭借地形优势和深厚的防守经验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王平是一位精通防守的将领,如果他能带领7万精兵抵挡邓艾的3万疲兵,结果将截然不同。
三、姜维
姜维是蜀汉唯一能够与邓艾相抗衡的将领,原为曹魏将领,在家乡天水郡投降诸葛亮后,成为蜀汉的重要军事支柱。姜维不仅具备文武双全的能力,还深得诸葛亮的信任,成为蜀汉后期多次北伐的主力。在北伐过程中,姜维与邓艾、钟会等曹魏名将多次交手,战果不一,虽然未能最终成功,但他展现了极强的指挥才能。如果姜维当时有足够的兵力抵御邓艾,他极有可能改变蜀汉的命运。然而,在邓艾偷渡阴平时,姜维正忙于抵抗魏军主力钟会,未能及时支援成都,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如果姜维能率领7万精兵迎战邓艾的3万疲兵,绵竹之战的结局必将大不相同,邓艾可能会在此战中败北。然而,时至今日,姜维未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