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亦是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一员。可是,在这两组英雄人物中,其他三位河北四庭柱成员——颜良、文丑和高览——都很快死于战场,而五子良将中的其他四位,也在公元220年左右先后去世。因此,张郃成为了这两组中唯一的幸存者,他不仅在曹魏内部屹立不倒,还在三国后期成为一位几乎无敌的存在。
张郃能在诸多战斗中幸存下来,首先归功于他本身的卓越武艺和领导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天生狡猾,具有极为敏锐的直觉,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周围的危险,并成功避开。比如在官渡之战中,张郃和高览曾联合对曹操的营地发动偷袭,但最终失败。面对困境,张郃机智地劝说高览一同归降曹操。又如在穰山之战中,尽管高览被赵云一枪刺杀,张郃却凭借自己的机警成功脱险。还有巴西之战,尽管张郃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依然能带着几个随从翻山越岭逃脱。即便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渊阵亡,张郃也依然完好无损。除了这几次以外,张郃多次化险为夷,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然而,这位狡猾无比的张郃,最终却死于木门道,被乱箭射杀。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诸葛亮在看到张郃倒下的那一刻,会说自己中了计?又为何他感叹敌人如此难以对付?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带领张郃等一众精锐将领,竭力防守蜀军的进攻。司马懿深知自己难以与诸葛亮匹敌,于是选择采取“乌龟战法”,即坚守阵地,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他都不出兵。由于蜀军远征艰难,粮草问题始终是个隐患。负责筹措粮草的李严因失误而感到恐慌,便故意向诸葛亮谎称东吴将进攻益州。诸葛亮虽然不完全信任这一消息,但宁愿相信其有,也不敢掉以轻心,决定撤军。诸葛亮深知只要撤军,魏军必定追击,因此早已心生对策。
在蜀军撤退之际,魏军内部出现了分歧。部分将领认为应当追击蜀军,而另一部分则认为诸葛亮可能设下埋伏,不宜追击。最终,司马懿命令张郃带兵追击。蜀军负责断后的魏延和关兴迎战张郃,经过一番激战,张郃轻易杀败魏延。但在追击魏延时,他又被关兴挡住。经过数轮较量,张郃最终击退关兴,继续追杀。然而,就在他全力追杀关兴时,魏延再度拦住了他的去路。多次遭遇阻挡,张郃变得越来越焦虑,开始不顾一切地疯狂追击。
当张郃追至木门道时,突如其来的一阵滚木礌石和乱箭射击,将张郃和他的百名随从一并射杀,最终落得一个万箭穿心的悲惨结局。张郃,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名将,竟然死于如此卑微的埋伏之中。
诸葛亮在看到张郃死去后,沉默片刻,然后轻声说道:“我今日围猎,欲射一马,却误中一獐。汝等安心去吧,回去向仲达报告,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此时原本是打算除掉司马懿的,但未曾料到最后竟然是张郃丧命。他意识到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不仅消除了一个对司马懿有威胁的将领,更暗示自己将早晚捉拿司马懿,尽管心中深知这一目标异常艰巨。
结语
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三国时期最为对立的两大智将,他们在三国后期的诸多战役中,时而智勇双全,时而暗藏玄机。回顾第一次北伐,司马懿的军队在街亭前虚晃一招,居然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战而退。而这一次,诸葛亮设下撤兵之计,成功引诱魏军追击,司马懿似乎早已洞察了这一点,并派遣张郃带兵追杀。虽然张郃狡猾过人,但与诸葛亮的智慧相比,显然还差了许多。最终,张郃死于埋伏,而诸葛亮虽然成功击败了这位魏国名将,但内心却并未因此感到任何安慰,因为他清楚自己已经中计,替司马懿清除了一颗绊脚石。诸葛亮也深知,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绝非那么容易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