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了惨败,未能给关羽和张飞复仇,反而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场战斗的失利使得他深感窝火和憋气,最终病倒在了白帝城的永安宫。因身体虚弱,刘备无法再起,于是召来了诸葛亮和李严,坐在床前将自己的后事一一托付。刘备将未来的安排讲得十分详细,明确指出哪些大臣应该得到重用,哪些则不适合继续使用。在这些交代中,刘备特别提到了马谡,告诫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并未完全断言,还是建议诸葛亮应当对马谡进行详细考察,若他有才华可用,那就重用,但若发现他不堪重用,便应当放弃。
当时,诸葛亮并未过于在意刘备的告诫,但他仍然决定亲自考察一下马谡。这个考察发生在南蛮平定前夕,诸葛亮让马谡回答关于如何稳固南中、彻底平定南蛮的问题。马谡给出的回答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八字方针。诸葛亮听后非常高兴,因为这一战略思想与自己的理念不谋而合,正好契合了他平定南蛮的初衷。经过这一番考察,诸葛亮认为马谡确实继承了自己的一些战术思想,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可以尝试重用。因此,在成功完成七擒孟获,彻底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便开始了北伐之路。
在北伐开始时,诸葛亮首先考虑到了马谡,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于是指派他驻守街亭,保卫这一重要关隘,想借此机会让马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他,一定要严守街亭,不必做过多的攻击行动,只需稳守阵地。为了确保马谡能够成功,诸葛亮还特地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马谡指挥。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未听从指示,反而有些好大喜功,他不仅仅想守住街亭,更计划主动出击,击败魏军,并一举消灭来犯的敌军,以此来建立不世之功。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马谡不仅未能击败魏军,反而被魏军的张郃所击败,且败得非常惨,最终全军覆没,马谡几乎是孤身逃脱。事实证明,刘备临终时的告诫是正确的,马谡确实不堪大用。他只是一个空有口才却缺乏实战经验的人。除此之外,刘备在临终时还暗示诸葛亮,除了马谡,还有一位大将不适合“重用”。可惜诸葛亮未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而这位不应“重用”的人正是赵云。
为何刘备在临终时不希望诸葛亮重用赵云呢?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首先,赵云的年纪已大,不再适合继续征战沙场。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的年纪相仿,刘备去世时,赵云已是一个年逾六十的老人。对于一名大将来说,年纪渐长意味着体力和耐力的逐步下降,战斗力也随之减弱。赵云虽然依旧英勇,但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应该安享晚年。
其次,尽管赵云年事已高,但他在蜀汉士兵心中依旧拥有极高的威望,尤其是在长坂坡、汉水之战中,他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蜀国的传奇人物。随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继去世,赵云成了蜀汉仅存的五虎上将。此时的赵云,更适合留在成都,坐镇防守,保护刘禅的安全,发挥他最后的余热,而不是继续冒险征战。
结语:
刘备在临终时的托孤,不仅明确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还通过暗示,表达了对赵云的关怀。虽然他没有直说“赵云不适合出征”,但从刘备对赵云的告诫中可以看出,他希望赵云能够安享晚年,避免再陷入危险之中。赵云虽然坚持要随军出征,但当时他已经年迈,体力不支,最终在凤鸣山被困,未能脱困。若赵云年轻二十岁,他定能突破重围,力挽狂澜。然而,赵云在第二次北伐前病重,最终离世,蜀汉失去了最后的战神。刘备的“不要重用赵云”的告诫,实际上是对赵云身体状况的体恤,而非否定其能力。与刘备对马谡的态度不同,后者显然是一位真正的华而不实之辈,犹如蜀国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