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滇军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滇军不仅曾参与了云南的重九起义,还积极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并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滇军的历史复杂多变,特别是对于不了解其历史背景的人来说,极难理清。当时,除了云南本土的滇军,还有驻扎在四川和广东的滇军。
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领导的护国第一军进入四川,后来形成了驻川滇军;李烈钧领导的第二军则前往广东,形成了驻粤滇军。与此同时,唐继尧领导的第三军则负责守卫云南。唐继尧后来自封为云南王,他通过排除异己和进行外部扩张,使得云南陷入战乱和困境。最终,滇军将领顾品珍发动反动倒唐运动,将唐继尧驱逐出云南,自己接任滇军总司令。
然而,唐继尧很快便卷土重来,重返昆明。顾品珍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战死,唐继尧便开始清算顾品珍的旧部。经过一场激烈的围剿,顾品珍的部队被逼得四散而逃,部分逃往四川和广东。顾品珍的亲信唐淮源便随他一同逃亡,先后辗转四川、广东,最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唐淮源已经是军长,并在中条山战役中英勇作战,最终为国捐躯,成为滇军将领中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唐淮源于1886年出生在云南江川的一个农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的艰辛没有消磨他对知识的渴望,母亲尽管生活困苦,却始终坚持让他接受教育。唐淮源从小聪明机智,母亲为了让他有出息,拼尽全力将他送到私塾读书。在放学后,唐淮源会帮母亲做家务,生活的磨砺也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1909年,唐淮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讲武堂,并在这里结识了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等革命志士,成为了挚友。讲武堂的教官多为留日的同盟会会员,受其影响,唐淮源逐渐接触到革命思想,最终加入了同盟会。毕业后,他进入军队,担任排长。
1911年,蔡锷等人发动重九起义,唐淮源也参与了攻占总督府的战斗,云南光复后,蔡锷成为云南都督,唐淮源也顺利晋升为连长。1914年,建水地区发生叛乱,唐淮源当时已是营长,受命前去平叛,并成功平定叛乱,随后在滇南地区进行剿匪工作。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回到昆明组织反袁护国军。唐淮源奉命从滇南返回昆明,加入了护国军,并成为护国第一军的第三支队成员,随蔡锷进入四川与北洋军作战。1916年1月,唐淮源随军进入四川,在泸州一带展开激战,并成功攻下雪山关,打开了通往泸州的道路。在与川军刘存厚联合后,唐淮源所率部队攻占了兰田坝,继续向泸州挺进,并通过一系列恶战,最终迫使北洋军退兵。
护国战争胜利后,唐淮源继续参与了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并成为了旅参谋长。1921年,顾品珍发动倒唐运动,唐继尧被迫离开云南并前往香港。1922年,唐继尧召集旧部重返昆明,顾品珍战死,唐淮源被唐继尧下令逮捕。唐淮源与金汉鼎等人逃至四川,随后前往广东,并在孙中山的支持下重新组建部队,准备参与北伐。
唐淮源及其部队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不少胜利,尤其是在江西地区与孙传芳的部队作战时,屡次击败敌军。1927年5月,随着国民党军扩编,金汉鼎升任军长,唐淮源成为总参议。此后,唐淮源与朱德的关系为蒋介石所知,蒋介石便派唐淮源前往江西与红军作战。唐淮源在与红军交战时采取消极态度,经常让部队放弃武器撤退,因此遭到蒋介石的惩罚,降职为副旅长。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唐淮源率领部队追击红军,驻守岷县,却未与红军交战。西安事变发生后,唐淮源随蒋介石前往西安,最终被张学良扣押。西安事变平息后,唐淮源重返部队并驻守开封。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唐淮源带领部队赴山西作战,在与日军的激烈交锋中屡次击败敌军,并在多个战役中展现出出色的指挥能力。
1941年,日军集结25万人对中条山发动进攻,唐淮源率领部队浴血奋战,在即将被包围时,他决定让部队分散突围。5月12日,唐淮源被困在一个土屋内,面临着被日本人俘虏的危险。最终,他选择了为国捐躯,壮烈自杀,与他一同殉国的还有师长寸性奇及其他几名高级军官。
中条山战役后,唐淮源被追赠为陆军上将,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滇军历史中的一段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