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虽然性格多变,时常喜怒无常,但他在治理国家上的手段却不容小觑,尤为以赏罚分明著称。在他一生中,唯有两位大臣获得了他始终如一的宠信,一个是出身贫寒,最终凭借过人才能晋升为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另一个则是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两位大将军不仅在朝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也深受皇帝的厚爱。
然而,在公元前118年,即元狩五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整个朝廷的事情。当时,汉武帝正在雍州的甘泉宫进行一次游猎,没想到就在这次活动中,李广的儿子李敢竟然死于非命。令人惊愕的是,李敢竟是在陪伴皇帝游猎时死亡的,而且从伤势来看,显然是被一箭射杀。然而,汉武帝却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这显然是一种极为拙劣的辩解,显而易见地是在掩护真正的凶手。尽管大臣们心知肚明,但碍于皇帝的权威,他们也只能闭口不言,不敢直言不讳。
事实上,李敢的死因与当时赫赫有名的冠军侯霍去病直接相关。李敢曾经也是被封为关内侯的王侯,霍去病为何敢擅自射杀一位王侯呢?而汉武帝为何选择包庇他呢?
霍去病无需多加介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年轻有为的将军之一,被誉为“封狼居胥”的首位将领。作为卫子夫的外甥,他的成长与汉武帝的深厚恩宠密不可分。然而,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并不是唯一一位年轻将军。虽然史书记载对霍去病较为详尽,但李敢也是依靠军功获得了封侯之位的年轻将军之一。
说到李敢,便不得不提他的父亲——“飞将军”李广。李广是汉初一位极为重要的老将,其一生的军功不仅仅是在汉武帝时期,甚至在文景两朝时期,他的声望已然赫赫。李广在“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开始在朝廷崭露头角,并且多次被派遣戍边,与匈奴展开激烈斗争。然而,在文景时期,汉朝实施节俭政策,几乎不再大规模征战,这导致李广的军事生涯陷入了瓶颈,虽有战功,却未能获得更多机会。
直到汉武帝即位,局面才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启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边疆问题成为重点。李广重新得到重用,并在北伐匈奴的军事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命运似乎并未站在他这一边。李广虽然屡次得到了机会,但始终未能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有过多次失败的记录。在元狩四年,他指挥的漠北之战令人失望,最终由于迷失在大漠中,错失了胜利的机会,导致他名誉扫地,最后在无言的羞愧中选择自尽。
李广的一生,虽有许多战功,但也多有败绩,这种矛盾也造就了他“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而李敢,作为李广的独子,继承了父亲的荣誉。李敢小时候便随父征战,元狩四年,他跟随霍去病的部队与匈奴左贤王展开激烈战斗,凭借个人英勇斩杀数名匈奴骑兵,最终夺取了匈奴左贤王的旗鼓,为战斗带来胜利。凭此战功,李敢被汉武帝赏赐,并获得了父亲生前未曾获得的侯爵之位,地位逐步上升。
尽管李敢因父亲的死而心情沉痛,认为父亲本无大罪,只因一次迷路而遭受不公,他一直对卫青深怀怨恨。他认为卫青本应及时派兵援救父亲,而卫青却由于私心,让李广独自行动,最后导致了李广的羞愧自尽。李敢的心中满是对卫青的不满,甚至在一次与卫青的争执中,大打出手,令卫青受伤。霍去病对于舅舅被侮辱深感愤怒,决定为舅舅报仇。
机会很快来临,汉武帝为了庆祝漠北之战的胜利,带领朝臣前往甘泉宫游猎。霍去病和李敢也在随行之列。霍去病心中早已盘算好为舅舅复仇的计划。在游猎期间,霍去病尾随李敢进入无人的密林,趁李敢未察觉时,弯弓搭箭,精准地射杀了李敢。霍去病并未隐瞒此事,而是在见到汉武帝后,坦诚告知自己射杀李敢的经过。汉武帝对此震惊,但在听完霍去病的陈述后,决定包庇霍去病,并将李敢的死因解释为被鹿撞死。
尽管朝中众臣早已知晓真相,但由于皇帝的权威无人敢质疑。最终,这件事就这样草草了结。
那么,汉武帝为何会包庇霍去病呢?首先,霍去病对于汉武帝的意义非同一般,几乎可以说是汉武帝亲自抚养的半个儿子,而他对霍去病的偏爱自然超乎寻常。其次,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朝中最重要的军事人物,汉武帝自然不愿与他们为敌。最后,李敢冒犯卫青的事,实际上触动了汉武帝的底线,汉武帝非常重视忠诚与智慧,李敢的行为显然不符合他对臣子的要求。
汉武帝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可见一斑。他迅速做出判断,清楚地知道如何处理这一复杂的局面,而他对霍去病的包庇,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智慧和果敢。